童艳
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云南昆明650228
摘要:教育改革持续深化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逐步纳入教育重点。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注重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将自身置于教学活动的引导与指导地位,通过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新型教学理念的科学融入,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挖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帮助学生于无形中提升语文素养,强化其语文学习能力。基于此,文章将以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为例,以师生互动中的问题为引,进一步探讨师生互动效果提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小学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学生性格品格培养、道德素质提升方面语文学科的作用都不容忽视。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教育改革后的教学需求不相契合,因而需要通过师生互动关系的科学构建,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良好引导,确保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1.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不显著的根源所在
1.1受限于传统教学理念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属于被动性知识接收,因而课程秩序较好,但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会影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此种师生互动性不强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只是机械式进行教师要求的遵守,学习兴趣会逐渐丧失,师生交流会逐步削弱,会使语文课堂向预设性课堂转化,进而会制约语文教学的互动性成效。
1.2小学生互动技巧不足、存在胆怯心理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习惯了以教师作为主导,因而学生的互动能力会受到限制。虽然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对新事物的探索及对知识的探寻欲望都较为强烈,然而由于其学习经验不足、互动技巧缺失,往往会不敢与教师互动,或不知如何开始互动,因此会对师生互动效果产生影响。
1.3互动方式不够多元化
由于受到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任务限制,师生间的互动只是课前的交流与课堂上提问两种方式,课堂互动的真正内涵并未展现,此种互动方式虽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但由于互动形式不够多元化,往往会对学生的互动兴趣产生抑制。不少学生常会在课堂教学进行到一半时出现兴趣丧失的情况,会影响课堂知识的吸收效果。
2.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的路径
2.1提高教材内容挖掘的深入性,拓展互动开展角度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材对其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挖掘,注重于大问题的设计,通过高包容性问题的提出,减少对学生思维发散所产生限制,从而使学生在问题思考与解决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通过思考空间的拓展而引导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大问题设计时,一要注意不可限制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方式,确保从多个角度分析均可得到问题答案;二是问题解决应有多种不同方法,以避免导致学生思维固化;三是通过问题设置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独辟蹊径解决问题;四要使学生了解语文学习是思维及语言同步提升的过程,问题答案不具有唯一性,不同答案也不可单纯以对错来区分。
如二年级下《找春天》一课教学时,教师可针对课文提出“春天应去哪里寻找?找春天的目的是什么?春天来临后会带来哪些改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可使学生自主进行问题交流,并参照其他学生的答案对自己得出的答案进行印证。此种大问题的设置可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且可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引导下提升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度,从而充分展现学生各自的个性,发挥互动式课堂构建的作用。
2.2注重开放性问题设置,确保互动空间的充足性
简单提出问题、利用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不是互动式课堂构建的本质,而是应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作为重点,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而,语文教师应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确保思想与互动空间充足,从而构建创新型语文课堂。一是引入启发式教学法或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的知识求索欲望产生刺激。二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教师应对其表述的观点给予一定的尊重与鼓励。三是选择适合地时机引导学生参与互动,使学生保持学生兴致,避免学生出现学习疲惫感。
如二年级上《一分钟》课文学习时,教师可提出“一分钟是多长时间?一分钟时间可以做什么?”通过这种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后教师也可利用定时器,将时间设置为一分钟,使学生感受一分钟究竟有多长,从而使之感受到时间的易逝。也可在一分钟计时时间内让学生自己做一些事情,并将之记录下来,而后对此进行交流与分享,让学生了解到一分钟的时间虽短,但也可做许多事情,以此延展探讨“若是未珍惜这一分钟时间,对你有哪些影响?”通过问题的层层抛出,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逐步探寻问题,通过充足的互动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致。
2.3适时引导与剖析知识重难点、提升学生参与互动的内驱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新知识点学习时,学生会因遇到知识难点而限制其互动性,这会对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产生影响。此时教师应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将思维放在问题探究当中,帮助其找到正确的思考方法。一要做到及时性引导,二是采用适合的引导方法,需要学生自主寻找答案。三要重视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互动过程不单是指教师与学生的语言沟通,教师还需对学生的动作、行为等予以关注,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引导学生有序参与互动。教师与学生都应明确学习目标,并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应用解决重难点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继续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参与互动的意愿转化为行动之后,在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知识重点、突破知识难点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真正激发,才会使理解能力不一、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与周围环境产生有益互动。教师需要通过重难点知识的分析、在横纵对比中引导学生找到知识共通点,从而强化学生的创造力,并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仍以《一分钟》教学课程为例,初步学习后学生可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剖析课文重难点。通过课文学习要求学生分析迟到一分钟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使用学生带着目的、在教师的指引下而总结出一分钟所产生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之处,从而引导学生产生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观念。
2.4注意观察学生,确保全员性互动的实现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时常有学生因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而未参与互动。这是因为不同学生的性格不同,课堂参与度不一致。同时部分学生不善言辞无法引起教师注意。此外,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会因走神而暂时脱离课堂。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学生产生惯性,面对互动时常会不知从何处开始或难以集中注意力。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所有学生的互动参与情况进行关注,利用互动参与性强的学生对其他学生产生带动。同时,应抓住互动参与不积极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其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其主动参与互动过程。此外,还应对参与互动次数不多的学生适时给予鼓励,使之得到教师的认同、体验到互动学生的乐趣所在,从而使之产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内驱力。
结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注重于师生互动的引入,特别是对二年级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自主学习能力不佳的学生,教师应从学生之间差异的分析入手,通过教材中有价值信息的深入挖掘、开放性问题的合理设置、重难点知识的适时引导、学生互动参与度的密切关注,为学生创造充足的互动时间、实现全员性互动,构建互动式、高效性的语文教学课堂,从而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桂妹.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2):122.
[2]赵崇武.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践探讨[J].好日子,201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