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期   作者:陈国强
[导读] 学习共同体理念是教育深度发展下的新型理念,它主张教师、学生通过构建平等沟通机制,共同对学习资料进行分享、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陈国强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第一中学 024070
        摘要:学习共同体理念是教育深度发展下的新型理念,它主张教师、学生通过构建平等沟通机制,共同对学习资料进行分享、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该理念的出现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师开展物理教学指明了新方向。文章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对当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究,从明确构建理念、奠定构建基础、优化构建流程、提升构建效果四个角度分析学习共同体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具体对策。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理论;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构建对策
        学习共同体是指将将教师和学生放置在同等的学习环境下,建立平等的沟通机制,形成一个共同的学习团体。团体内部教师、学生能够平等沟通、交流,共享资源,有效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建构学习共同体理论突出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公地位,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以学习共同理论为指导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学科教学发展所需要,但同样对高中物理教师开展物理教学也做出了一定挑战。为此,高中物理教师要优化每一流程,做新式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一、强化师生角色认知,明确构建理念
        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教师的教学思想决定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折射教学思想。在过去的高中物理课堂上,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更注重学生的课程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且更关注学生知识获取层次,忽略了学生知识获取的主动性。这样的理念势必会造成在开展物理教学时的僵硬化,不利于学生物理学习。
        为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改变自身教学理念组成,明确学习共同体这一新兴理念,在开展课程教学中强化师生角色认知,进行自我理念个性与丰富。
        一方面,高中物理教师要参与到学校各项培训活动中,了解学校培训中所涉及的各种新型教学理念,加深对学习共同体理念的认识;另一方面,物理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要明确自身在课堂授课中的角色作用,突出认识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动性,将自己和学生的角色做清晰划分。
        只有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理念明晰、具体、到位,教师才能够真正以学习共同体理论做指导,后续的物理教学活动才会顺利。
二、科学构建学习小组,奠定构建基础
        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小组的划分和理性将直接关系到学习共同体理论是否能够顺利应用,也是后续教学的职称和依托,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
        高中物理教师在划分小组,构建学习习小组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要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做到响应学生呼声。但考虑学生的医院并不是随意分组,教师应当在适当的听取学生的想法,做出具体的干预和指导;第二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发展,要考虑到学生的任职情况、性格特征、表达能力以及学习情况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划分,让学生之间的能力能够相互搭配;第三要确保每个学习小组内有1-2名物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这样能够保证学习小组及时跟上后续物理教学活动。
        在有效构建物理合作小组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狐疑如下合作学习要点:
        首先,要细化合作学习的方式。即在参与物理学习时学生可以选择合作式、共享式、分工式等不同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到物理合作学习中,做到全员参与,共同学习;其次,要合理控制合作小组的规模,一般为3-5人,这样既能够避免人数过多降低合作效率,也能够达到合作学习目的。
        如在学习“单摆”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合作学习探究实验器材,包括量角器、小钢球、铁架台、小塑料球等。然后就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设计思考题目,如“单摆周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让学生们合作探究,有的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有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有的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投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是物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有效构建的重要表现,同样优化了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课堂教学引导,优化构建流程
        上述也提到,学习共同体并不是单纯的指学生之间的内部合作学习关系,更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生关系。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自身在开展物理课程教学,推动构建新型物理教学模式中的引导角色作用,要打破原有“旧知识复习——新知识导入——练习巩固——作业布置”这种传统流程,可以转向学生“先学、自学、多学”,教师“后教、少教、活教”的构建流程。
        在理解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之上,教师可将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流程转化为如下“学生预习,初步自学——课堂趣谈,讨论知识——教师精讲,突出重点”。
        1、学生预习,初步自学
        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到物理学习中,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认识。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前上传微课资料、提供ppt、做好导学案设计,给学生充足的空间研究学习物理资源,让学生形成初步认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绪。
        如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教师可设计如下导学任务,共享资源:
        (1)课前预习,了解感应电动势及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2)课前预习,了解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3)课前预习,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容、数学表达式;
        上述导学案能够驱动学生利用教师共享资源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物理学习有着重要推动意义。
        2、课堂趣谈,讨论知识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时转变原有的导学模式,让学生们小组合作讨论自己的预习结果,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索、共同研究。
        学生们集中讨论知识,课堂一片热络。同时教师适时介入,了解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集中反馈的物理问题,进行问题整合。学生们急于自己的课前学习,热情高涨,课堂也成为了学生共同学习的海洋。
        3、教师精讲,突出重点
        在学生完成课堂讨论后,教师要精细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一个有效收尾。为系统性的展示知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物理知识。教师可以必要时利用动画或思维导图做教学辅助,目的是通过精细讲解,突出重点。
        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展示如下思维导图,基于学生的自学活动以及合作学习活动,做重点知识展示讲解。

四、注重开展教学评价,提升构建效果
        上述从多个角度论述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应用学习共同理论,创建新型教学模式能够转变原有的教学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但为了进一步提高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效果,物理教师应当做出公正、具体、全面的教学评价。这里的评价包括从整体的角度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但无论将侧重点放在哪一角度进行评价,教师都必须发现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要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予以认可,并且给学生必要的夸奖。以积极性评价为主,点拨性评价为辅。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才会被激发,才会在后续的物理学习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学习共同理论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构建才会更顺利。
结束语:
        总之,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建构高中物理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是要求,也是挑战。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学习共同体理论,从学生处罚,从教学出发,积极落实上述举措。这样才能够确保合作共生的新式物理课堂得以构建,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才会因学习共同体理论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辉.高中物理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10-111.
        [2]严维财.高中物理课整合合作实习的实践尝试[J].才智,2019(09):18-19.
        [3]陈鑫理.探析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01):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