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期   作者:王凌云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兴趣
        王凌云
        深圳市明德外语实验学校  5181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数学问题的推理分析能力,可以使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提升思维发散能力,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助力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优化当前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理念,深研教材与生活实际,挖掘教材与生活中的实用教学情景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设备,创设具有一定趣味性与启迪性的教学情景,在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情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小学数学学科;策略分析
        引言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有利于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所需掌握的数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对解决数学问题应用技能有更加熟练的掌握。强化有效问题情景创设这一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深入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良好途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应通过生动高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在数学问题情境建构中自主发掘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本文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有效问题的意义进行探讨,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供可行策略,以期能够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提升提供有效参考。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蒸蒸日上,许多崭新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创建有效问题情境作为崭新时代语境下的教学方法之一,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调研的良好成果。在数学课堂中践行问题情境创设极大地拓宽了小学生的学习视野,它以多元有趣的环节设计为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提升提供了良好助益。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发性与主动性,对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收获到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还获得了独立提出问题、钻研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进步,对学生未来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就业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挖掘校园生活及教材文本中的趣味性素材,为学生搭建良好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良好途径。
        二、当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教学的现状
        数学课堂是学生汲取数学理论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但在当前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多为教师单方面的进行知识传输,这种模式过于单一固化,不利于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此外,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习纪律意识差,良好的学习习惯尚在养成,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人思想意识、学习习惯等进行引导改善,充分利用问题情景创设等方式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参与能力,从而优化教学短板,打造优质课堂,为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捷径。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实践中,恰当的问题情景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生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热情,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活跃度。以数字与人物对应排序问题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按数学题目规定进行现场排序,每位同学代表一个数字,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数学计算教学的情境创设。例如让代表不同数字的同学面对面规定为加法运算,背对背规定为减法运算,通过形象的现场演示,激发同学参与数字计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从而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提供前提与保障,有利于其展开自主研究学习。
        (二)创设“梯度式”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思维拓展能力
        创设“梯度式”问题情境是要具有梯度性,将复杂的、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组合。在难度等级层层深入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钻研拓能力。小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设置中基于本节所教授的基础知识,设置拓展习题。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题、变式题等拓展习题的解答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与触类旁通能力。帮助学生构建习题框架,实现思维拓展,课堂中设置中增设教材文本拓展习题,有助于学生提高分类归纳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是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的良好方式。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理解程度
        教师可利用教具或生活中其他可促进教学工作开展的资源设备,通过这些物质条件将抽象的数学公式概念等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形象化、具体化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教材中的抽象概念深入了解。例如,在长度单位教学中,教师可利有三角板、格尺等教具,让学生在上面寻找不同厘米间的距离,并引导学生讲这些厘米数与生活实际物体相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厘米等长度单位的内涵。
        结语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日后学生进行更加深入数学学习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要将思维能力训练渗透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立于学生基本情况因材施教,通过有效问题情境创境,可以激发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增强有效问题情景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设置中的比重,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发展,是崭新时代语境下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官玺.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上),2018(02):158.
        [2]王欣.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08):97.
        [3]邓玉华.提“真”问题 促“真”思考——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的提出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6):110-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