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德育课程化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期   作者:陈萍
[导读]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抵制负面对学生的影响,利用社团活动的有趣性、拓展性
        陈萍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中心小学 443131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抵制负面对学生的影响,利用社团活动的有趣性、拓展性,把有生命力的社团活动课程化,在活动实践中实施德育,避免空洞说教,可有效贯彻“生活即德育”这一德育理念,提升德育效率。
        关键词:社团活动课程化;德育新途径
        
        在互联时代,我们不可能全方位去管控孩子接收到的各种信息。而良莠不齐的信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常常是我们家长、老师始料不及的。
        我们采用问卷、家访、随机采访等方式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调研发现一方面孩子身边的成人言行中流露出的物质攀比等负面思想,对孩子的价值观取向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电视、网络各种媒体,无孔不入的熏化着孩子们。老师们如果不创新德育方式,拓展德育渠道,就会在德育的主阵地上节节败退。
        怎样创新德育形式及途径,强化学校德育影响到课堂之外的学生,提升学生甄别美丑的能力,是每个教师需面对的一个课题。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德育”这一德育理念,是应对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德育效益的钥匙。社团活动课程化既可以有效组织学生在校课余开展活动,也可以把活动延伸到假期家庭生活中去,这样就可以把学生课堂外的生活纳入到有意引导教育的范畴中来。把德育无形渗透学生喜爱的社团项目中,把有生命力的社团活动内容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体系中,是突破德育工作旧格局这一难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和途径。
        我们太平溪镇小学联合九四初中开展了多年的社团活动德育课程化在的实践,我们发现社团活动渗透德育、开发成课程,具有以下优势及意义:
        第一,社团课程化可以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全面发展。社团活动刚好具有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等特点,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有了把课内外知识相互渗透、整合、运用的实践机会,挖掘社团活动内容的德育点,能有效拓宽德育途径,让学生在喜爱的社团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特长、内化品德养成。
        第二,社团课程化促进教师专业多元化发展。社团内容和课堂内容互为补充,但又和传统课堂在目的、形式、内容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教师要想指导学生社团,就必须放眼课外,丰富自身专业以外的知识。譬如象棋社团指导老师,就要深入了解象棋知识,社团的组织与开展的方法,教材编写知识。假如这名老师把社团课程开展的很成功,他就会把好的做法、成功的经验嫁接到自己课堂中去,这样可倒逼自己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变得灵动而有活力。
        第三,社团课程化可促进校园文化的生长性。社团活动内容可以植根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学校都强调校园文化育人,常有做法是学校老师规划或找策划公司,然后按一定文化主题把学校装修、包装一下,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是校园文化泛空化,缺乏熏陶力。这样包装来的校园文化,文化育人的功效到底有多大,其实大家也没细究过。但社团活动是由学生去按一定规则组织,学生是组织者、参与者,内容是学生选定的、熟悉的、感兴趣的,只要社团活动坚持举办,注重传承和总结,就容易形成特色文化,这种生长性的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力、影响力是巨大的。
        太平溪镇是紧临三峡大坝,我们两所学校虽农村学校,但有世界级水电工程建设在此,学校巧妙依托地域优势,可挖掘出不少独特的课程资源。学校在社团德育化、课程化的实践进程中,克服缺师资、经费等困难,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逐步深化的历程。
        第一阶段是教师主管社团阶段。

社团活动最初是建立在“培养兴趣、丰富生活”的理念上组织和开展的。而且在社团组织、活动形式、内容,由辅导老师决定的。在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老师有江郎才尽的窘迫感,学生有枯燥无味的沉闷感,活动过程呈现形式化,没达到实际效果。
        第二阶段是学生主导社团发展。放手让特长出众的学生自招爱好、特长相同的社团成员,学校只指定时间、提供场地、器材,学生自主参与社团活动。志同道合的社团成员保障了活动能持续开展,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为活动而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出现一些散漫无序的现象。
        第三阶段是用课题引领、社会助力阶段。在“生活即德育”的理念下,太平溪小学、九四初中想到了把社团建设、管理与德育结合起来,确立了 “社团活动德育课程化”这一课题。把“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作为社团德育目标,以“课题引领、德育渗透”为抓手来组织社团活动有序开展。同时找到社会资源与学校社团的契合点,有效整合。太平溪小学把本镇“地花鼓”与社团整合,成功申报成为“夷陵地花鼓”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学校。演讲、主持社团成员都成为学校文化接待主讲人。“我是小河长”的活动被区、市、省多种媒体报道。九四初中开发的活动课程《走进三峡》在市级校本课程评比中获一等奖。社团活动德育课程化也改变了班风、校风,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成效。
        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我们反思了我们具体做法中,从以下几方面值得坚持和发展:
        一是师资社会化。一方面学校统计在社会培训机构参加体艺特长培训的学生,选取优秀学生充当社团老师,和辅导老师一起开发社团校本课程教材;另一方面利用社会中有专长的人,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有特长的退休老人,加入到学校社团师资中来。
        二是课题引领社团运行。从课题的角度和深度去探讨社团的发展性和育人性,可以让这项工作有主线推进,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团活动的微型课题研究。在课题的研究引导下,结合实践的积累的经验,形成了组织、制度、展示、考核等一整套社团运行机制,让这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社团活动课程化。学校坚持师生共同参与社团管理,把成熟的社团好的做法、内容,开发成课程,从而固定、传承下来。学校既要关注社团的数量、规模、活力,更要重视社团内涵的发展与育人功能。对于参与率高、初成特色、成熟度高的社团,学校就加大总结、培育力度,将其活动提升、开发为校本课程。地花鼓、我是小河长、花样跳绳、足球、剪纸等社团组团时间长,目的明确、活动规范、小达人人数多、获奖次数多。学校把该社团评为星级社团,组织社团师生按照校本课程开发标准,总结提升社团好的内容和做法,编写社团活动课程教材。这样选取实践基础好的社团,开发课程有利于固化社团活动中优秀的元素,让活动显得有章可循。同时把社团课程化,可以挖掘德育因子,实现隐性德育的功能。如课程内容上,必须要有与之相关的礼仪、品德教育的内容。如蓝球、足球,虽是对抗激烈的运动项目,但这样的球类运动,更注重品德修养,否则就成了野蛮运动了。越是对抗激烈的运动项目,规则、仪式中都蕴含着深厚的德育内容,利用这些德育渗透点,固化进社团课程中,培育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他良好品行,既可以让他们乐于接受,教育效果是其它课难于企及的。
        在“生活即德育”这一理念下,以课题研究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活力强的社团资料,组织编写教材,注重挖掘德育渗透点,这样做到学生是课程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课程培育的主创者,把开发社团课程变成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多年的实践表明:社团活动德育课程化可以有效培养了学生“有个性、善合作、会创新”的品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效率和品质。

        参考文献
        [1] 黄美萍. 农村初中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研究 [J].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