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艺隆
厦门市同安区洪塘头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0
摘要:现阶段,新课改计划正在不断推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走出历史的舞台,在当前大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也逐渐的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政策对于教学的要求,可以说传统教学模式被现代化教学模式所取代是教育事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一种自然规律。
关键词:低年级体育;教学质量;提升途径
一、“教”与“玩”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来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教”与“玩”相互融合的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在玩耍中收获知识,更需要遵从诸多基本特征。在传统的体育游戏中,很难切实有效地划分开来,因为不管是从任何角度来讲,体育游戏都很难在功能上进行划分。不管是哪种玩乐方式均充满了趣味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从相应程度上来讲,“教”与“玩”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一)玩”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学生群体可以创造自己的游戏环节,或者是自行改变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可以明确的是玩乐的全程都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而并非规定俗称的教学游戏。在最近几年,诸多地区均开展了关于趣味体育教育的项目,大部分都和体育游戏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诸如青蛙跳和跳绳接力等等,此类游戏作为崭新的项目内容,完全可以被有效地应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用于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在体育学习上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玩”具备假想和虚构成分。
在开展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任何游戏活动都可以让学生扮演不相同的角色,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此类角色可能在生活中没有任何关联性,例如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扮演青蛙、小鹿和兔子等等,此种具备情节设定的游戏往往存在相应的虚构成分。在相应程度上来看,此种游戏要求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全身心地融入到玩乐过程中,结合游戏开具的场景的差异,设身处地地参与其中,最终便能够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与“玩”融合的重要目标。
(三)玩”需要相应的规则支撑。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开展各种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明确相应的游戏规则,此类规则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节学生之间的关系,切实有效地保证游戏开展过程中的公平性、合理性,保障游戏能够正常进行。从教育人员的角度来讲,规则还具备相应的教育性,能够教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遵守则的意识,自觉地履行相应的职责,同时还能结合相应的游戏规则,促进游戏活动的开展,最终达成良好的教育目标,行之有效地强化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投入,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
二、“教”与“玩”的行进方向
(一)强化对力量方面的训练。
小学生的力量主要是由于肌肉的紧张或者收缩后表现出的能力,对于年龄尚小的学生来讲,由于其自身肌纤维相对纤细,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达程度还不够高,对自身肌肉群活动还不够协调,所以在“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遵从压力轻、动作缓慢的力量训练目标,避免高荷载和长时间训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发肌肉拉伸或者关节损伤等问题,这对学生的后续体育训练来讲,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二)强化对速度方面的训练。
小学生的速度所反映的主要是人类某种运动的快慢情况,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可塑性,同时也是促进其速度训练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发育正处于高度兴奋的时间节点,所以在“教”与“玩”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适当安排考验其反应速度的活动,此举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速度,同时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耐力储备,使其更为有效地参与到后续活动中。
(三)强化对耐力方面的训练。
结合相关调查研究来看,小学生的耐力通常处于较低的水平上,所以切实有效地强化对学生的耐力训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在促进“教”和“玩”的结合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提升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避免其因为耐力消耗而引发的身体组织损伤的问题。最为常见的体育运动是长跑运动,教师可以尝试性地将其和体育游戏相互融合,用于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获得全方位的成长。
三、“教”与“玩”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遵循小学体育“教”与“玩”融合原则。
一是小学体育教师要明确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课上关系,归还学生的学习主权,严禁对学生的体育训练给予过多的干预,同时还要充分搜集学生的学习兴趣倾向以及学习需求,保证学生在课上可以有效且自由的发挥出自身的学习主权以及主观能动性,进而保证学生在玩耍中能够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学习体育知识。二是小学体育教师需要遵循尊重学生差异性融合原则,由于学生之间的体质健康基础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同时男女学生之间的体质健康水平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采用统一授课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那么部分学生将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甚至还会导致一些体质健康较差的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小学体育教师在设置游戏活动期间需要提升游戏任务的针对性,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游戏任务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安全,实现因材施教教学目标为第一原则,进行具体的“教”与“玩”融合教学。
(二)保证小学体育遵循“教”与“玩”融合教学的多元性。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不论是何种教学模式都必须要保证其趣味性,只有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对学习充满兴趣,并感知到学习的乐趣以及重要性。基于这样的情况,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保证“教”与“玩”融合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具体而言,小学体育教师需要落实多种不同的“教”与“玩”融合型体育教学形式,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以创新元素来吸引小学生参与到体育训练活动当中。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在讲解接力赛跑技巧期间,教师可以运用风趣幽默的讲课形式,告知学生接力赛跑的规则,并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表情告知学生不做热身后会出现“抽筋”的问题,这样在调动课堂活跃度的同时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接力赛跑比赛规则以及热身的重视程度。
(三)明确小学体育“教”与“玩”融合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目标的清晰性是各类教学方案可以有效实施并发挥出应有作用的基础保障性条件,同时也是提升“教”与“玩”融合成效的关键工作。基于这一情况,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进行“教”与“玩”融合工作期间,首先,必须要将教学目标进行长期目标以及短期目标的划分,明确每一个阶段,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每一个学习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能力,然后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其次,在设置短期目标期间,要保证短期目标具体性以及针对性,在设置长期目标的过程当中要保证长期目标设置的可实现性以及科学合理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在积极努力地倡导教育机构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保证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期间有良好且健康的体质作为支持。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学习不仅是脑力活动,同时也是体力活动,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体质健康作为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吴燕峰.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J].田径,2021(03):61-62.
[2]刘子梅.让学生徜徉在欢乐的游戏氛围中-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法运用策略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1(02):50.
[3]曹东东.小学体育课堂中多样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田径,2021(0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