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人工智能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价值——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期   作者:赵秀彩
[导读] 随着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落地
        赵秀彩
        濮阳市华龙区第五中学  457006
        摘要:随着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落地,人工智能、智能化学习方式、学科素养等先进教育理念,已经悄然来到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之中。人工智能因为其前沿性、创新性、挑战性,极具教育魅力,备受教育者的青睐,在初中的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人工智能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价值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对人工智能的具体意义和价值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实践价值
        
        引言:随着5G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人工智能更是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其高新尖的技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非常便捷的体验。教师在进行人工智能的运用中,采用智能化的手段帮助现代教育课堂变得智能化也逐渐的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在初中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开展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创新型学习,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1.人工智能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的渗透
        现代新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对于义务教育中的教师来讲,更容易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应该将立德树人的观点渗透在课堂实践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将人工智能先进的技术与信息技术课堂进行高效的融合,进而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1.1人工智能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在人工智能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教育主观能动性,将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人工智能课堂进行有效的融合,提高其在实践中的课堂表现力。例如,在濮阳市多所初中学校内,搭建创客工作室,科技工作室,开设人工智能社团等,均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充当主力军,把人工智能带入广大少年儿童的视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已然成了学校开展人工智能学习的主战场。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透过人工智能的近距离接触,萌生对编程思维的热爱,让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在学习与探究中真正发生。
        1.2教育人工智能打造师生的无限潜能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体现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将会表现为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变革。智能辅助系统和教育机器人将实现信息技术融合效应的潜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效应值得期待。人工智能所具有的灵活性、包容性、个性化和有效性等特征,将最大限度地与教育教学有效结合,具体在以下领域中发挥潜能:人工智能将释放教师生产力,成为教师角色转变的催化剂。人工智能能够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行为进行分析,进而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练习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及时的把握,使得学生能够更公平公正更人性化的被对待。


        2.人工智能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教学实践策略
        2.1巧用人工智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主创能力
        在进行人工智能的信息技术课堂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其能够有效的推进人工智能课堂的高效发展,因此,打造积极高效的人工智能学习课堂,在初中的信息课堂教学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初一部分属于编程课程内容。在编程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其抽象性强、逻辑性强的思维方式传达给学生计算思维的概念,淬炼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将信息课堂中非常复杂的代码,以及“0”“1”等等代码转化成形象的,具有可视化的图形,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创能力。由此看来,人工智能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2.2平衡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的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这也就导致在一线城市中的信息技术课堂相比较于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课堂,其在教学资源以及装配上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教育部门在进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展的过程中强调,要做好自身的扶贫政策,把农村中的小学落后地区或者教师资源缺乏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作为发力对象。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化等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搭建起智能化的教学发展平台,通过人工智能走进网络公平资源,走向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大力促进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创新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能够采用MOOC、翻转课堂等新颖手段,与名校名师之间的现状拉近距离,提升全体师生信息化水平,促进全社会教育公平。
        3.结束语
        人工智能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实践中的高效运用,能够促进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创新型理解,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型思维能力,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导下,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念,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促进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此同时,在课堂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人工智能的高效运用,能够促进教师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掌握,充分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得学生能够在一个极富挑战性、自由性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创新性的思维训练,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婧,王晓楠.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0].计算机教育,2017,0(12).[2]张英华.多媒体课堂浅谈人工智能时代国际小公民素质的培养一一从 Made InChina的大疆无人机灭巴黎圣母院大火谈起[J.教育信息技术论坛,2019,3(7):286-287.[3]郁晓华,王美玲.流程图支持下的计算思维培养实践研究[叮.中国远程教
        育,2019,(9):83-91.
        [4]傅骞,曾子龙,李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平台标准初步研究[叮].计算机教育,2018,0(11).
        [5]周惠"互联网+"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师,2018,0(8).
        濮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课题名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