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课堂有效教育教学现状浅析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期   作者:冯健
[导读] 在送教下乡、联片研修、教育教学常规督导中,深入学校观摩了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
        冯健
        榆阳区教学研究室     
        在送教下乡、联片研修、教育教学常规督导中,深入学校观摩了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认识到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与新时代教师素质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思想)
        我区中小学教师多数存在教育教学理念落后的普遍性问题,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教育教学的思想存在与学生成长环境、认识水平、心理特点、学习品质与学习习惯脱节的现象;存在着教学过程的形式上的繁荣与课堂教学效果缺少长效性的矛盾。
        一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而忽略知识的背景和生成过程,缺少知识的情境要素和发生要素。二是注重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而忽视“学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明白,教学的真正目标是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而决不是单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如果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不能提升,掌握再多的知识也是没用的,知识也是不可能在学生时期学习完的。三是注重教学效率而不注重教学持久效果。教学不能简单的认为学得快和学得多就是“高效”,而是引发学生认知的成长才是有效。由于为了追求高效课堂,许多完全应该由学生来做的事情由老师代替了,说重一点就是学生的许多权力让老师剥夺了。比如在学生没有动手之前、尝试之前、思考之前、讨论之前、阅读之前老师过早的介入。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板书,反正能代替的都代替,学生要做的除了做练习的时候多数是“认真听”。其实应该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先让学生自己来,自己参与,参与的面要广、点要深。四是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表达,而忽视教学中的沉默。这个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老师课堂语言太多,几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实教学过程更多的应该是沉默,或少说,要珍字如金,无声胜有声。
        二、教学设计不够充分(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缺乏深入思考,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确,或者模糊不清;不了解哪些是学生可以自己理解,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哪些需要重点讲,难点在哪儿,如何创设合理的知识情境才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更没有认真研究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通过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也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认知水平。在对待导学案的功能上认识和理解有偏差,所以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就是一个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和习题的简单罗列,不是立足于引导学习,激发思维,推进课堂教学服务的设计。看起来知识点全面,想通过导学案解决一节课的所有问题,但是最终却“导学”的功能丧失,或流于形式。

事实上,导学案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帮助教师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它不能解决教学中所有的问题;另一方面认为导学案中学生有许多问题不能回答和解决就没有发挥导学案的功能和作用,这种认识也是不全面的。导学案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只要我们合理地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在导学案上用心思考了、讨论了,既使没有得到正确的结论那也是有意义的,因为他的不理解和不知道就激发了他想理解和想知道,无形中就提高了我们教学的针对性,也提高了有效性。总之,所有以上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教学研究的缺失,没有花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准备;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专业素养不深透,自身对知识和规律的理解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刻导致用一杯水而不是一桶水来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
        三、教学过程缺乏促动性(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的重点是教学生学,也就是促动学生学习: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查找,让学生找错,让学生记忆,让学生观察与发现。但是我们发现多数课堂教学仍然老师把所有的问题讲出来,把所有知识都告诉学生,这样出现的课堂局面是学生被动地听和冰凉地接受。我们不是说老师不能讲,我们强调的是讲授的方式和尺度,应该讲的还要充分地讲,不能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认识能力过高估计,学生的主体性是强调教师心中要有让学生动起来的意识,教学过程中始终想:这点东西可不可以让学生试一试;这点不好理解是直接讲授还是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想一想、交流一下;通过促进学生的动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和认识水平,结合他们的理解采取更合理方法来讲授。也就是说课堂应该是动态的过程,不是在教学设计下的静态过程。只要是能够促动学生的学习,完全可以不依原有教学设计来走。由于教学过程随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需要我们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我们不认为越严谨周密和细致的课就越是好课,教学不是一个严格的航天工程,没有固定模式,更没有特定路线,教与学是因师而异,因生而异,因课而动,因情而变。只要是能促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课,都是好课。好的课反而没有设计痕迹,绝不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将有形设计渗透于无型之中,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认识活动与认知冲突)中流动、成长、提升。要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就必须不断摸索,不断地领悟,不断地反思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既要研究教学内容和方式,更要研究自己和学生。如同一个演员一样需要研究剧本也要研究自己。
        四、教学语言缺乏穿透力(教学语言)
        说教学语言缺乏穿透力,不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语言要多么丰富和具有幽默感,具有刺激性,具有感染力,而是说我们在表达和传达信息的时候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内核来表述,没有穿透事物的表象进入到事物的内在联系中去,总是在本质与内核较远的距离上缠绕,降低了学生在信息接收的有效性。我们要让学生关注什么,思维线索是什么,从表达上尽可能击中要害,一语中的。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你的意思和意思中的含义,让学生顺着你的思维前行,尽可能在提取你的语言信息时少出偏差。
        总之,教育的核心是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学校是最应该追求这两样东西的地方。所以教育教学的一切都应该立足于这两样东西来规化和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