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提高机器人教育实效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期   作者:林辉德
[导读] 陶行知说过“教育源于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生活而服务”
        林辉德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振兴中学   广东  东莞  523573
        【摘要】陶行知说过“教育源于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生活而服务”。目前,机器人普及教育已经走进了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但目前的机器人教育,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或者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或者以机器人竞赛为主,难度有余,而实用性欠缺,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使学生产生学习机器人无用的心理。本文探讨在机器人教学中,突出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机器人实用性教学的策略,以激发学生研究机器人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机器人教育 立足生活 实用性 教学策略  

一、机器人教育现状研究
        近年来,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智能机器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有的功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智能机器人教育也随之走进了我国大部分中小学课程,并逐渐为学校、家长以及社会所认可。
        机器人普及性教学一般以介绍机器人常识、应用领域、工作原理、常用传感器及简单机器人编程为主,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普遍较少,很多学校甚至完全以机器人仿真软件代替机器人实物,使学生对机器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水平上,对机器人的应用实践基本上无从谈起。不少学生学了之后,往往会产生“机器人技术太高深了”、“机器人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学了机器人技术有啥用呢”等想法,既而忽视机器人学习的必要性,并逐渐对机器人失去兴趣。
        机器人竞赛性兴趣小组的培训内容则相对要有趣得多,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比赛用途的实物机器人,亲身体验机器人的设计、搭建、编程等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机器人的使用技术。然而,由于此类培训的竞赛意味过浓,机器人要完成的任务过于固定化和模式化,比赛环境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久而久之,不少学生只会把机器人当成是一种“好玩的”大玩具,而对机器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新课程理论提倡“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同样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的支撑和推动,它必须发挥其实用性,扎根于社会与生活的实际应用当中,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机器人教育必须贴近生活,突出实用性,才能保持活力。
        
二、在机器人教育中立足生活的意义
        在机器人教学中,立足生活,注重机器人在服务生活方面的作用和应用,有以下几点意义:
        (1)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智能机器人”概念的认识。学习机器人课程之前,很多学生对机器人的定义,大都停留在电影《变形金刚》的水平上,通过智能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机器人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它并非一定要长得像“大黄蜂”那样高大威猛、无所不能,更非虚无飘渺、遥不可及的东西。
        (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在机器人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智能机器人的特殊功能,将智能机器人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我们生活的得力“帮手”,这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智能机器人给我们带来的“正能量”,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智能机器人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掌握机器人技术、利用机器人改变生活”的兴趣。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机器人应用实战课堂中,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项目研究的主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研究任务目标,自主选择合作人选,独立完成电子元件的焊接、实验装置的组装、程序的设计与编写等任务,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我一般不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另外,在实战练习后,我会鼓励学生通过“应用案例”的示范作用,举一反三,大胆设想,自主创新,从而将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展机器人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信息时代的要求。在机器人教育中立足生活,突出实用性,符合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STS教育反对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各种程序参与到社会生活、生产中去”。在机器人实用性研究课堂,我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老师和学习网站的指引下,有序地通过实践去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创造力,增强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实战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5)有利于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与推广。比尔·盖茨曾经预言:不久的将来,家家都有机器人。可见,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与推广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而机器人从“高高在上”走向“寻常百姓家”,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

而不少机器人企业,也开始将机器人的发展重心由“概念型”、“娱乐型”向“实用型”转移。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能离开社会的推动,只有实用的、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的技术,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才能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在机器人教育中,大力推广机器人的实用性技术,尝试让机器人成为解决人们生活、生产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必将成为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推力。

三、在机器人教育中立足生活的策略
        要让机器人教育贴近日常生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措施着手:
        (1)立足生活,巧设情境。在机器人实战课堂中,合理创设教学情景,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能使学生加强感知,身临其境,体验也更丰富。因此,我在新课引入时,会依据教学任务,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设置情景,并引导学生根据情景所给的信息,提出疑问及猜想,然后按要求展开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授槽形光电开关这一传感器时,我先给学生看了一段新闻视频,新闻讲述的是有一名男子,拉了一吨硬币去买车,结果愁坏了车行和银行。看完之后,学生都觉得很新奇、很好笑,然后我让他们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数硬币”,他们认真思考后,提出了不少建议,如按重量计算,按厚度测量等,最后,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用槽形光电开关制作自动数硬币机,学生顿时被吸引了,都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后来的探究过程,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2)关注生活,创新案例。一般人都认为,机器人课程是“好玩的”、“有趣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我们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学生在头几节课,也确实是热情高涨。然而,在度过几周的“新鲜”期后,我发现,部分学生上课开始开小差,练习也没以前那么积极了。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都觉得很无奈,感觉束手无策。直到有一节课,内容是介绍激光对射传感器的用法,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设计了一套激光防盗报警装置,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焊接激光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编写报警程序,并自行选择位置进行安置测试,结果,那一节课,学生显得特别积极,特别兴奋,好多学生下课后,仍不舍得离开,甚至有几位学生还跟我说:“以后有机会,我们也要在家里设计安装这样的报警器”。
        受到这一节课的启发,后来,我又根据这一种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开发设计了自动数硬币机、雨天自动关窗器、自动浇花器、智能风扇等机器人在生活中应用的教学案例,也受到了学生的喜爱。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与观察,我发现,凡是与生活关系比较贴切、实用性比较强的的机器人应用案例,学生都会比较关注。因此,在设计机器人应用案例时,我们要多点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找题材、找突破口。
        (4)联系生活,任务驱动。与其它学科注重讲授相比,机器人课堂更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机器人课堂,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合理设计任务。将练习任务与解决生活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掌握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自主探究,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如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进行分工,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等等。在具体操作中,我主要是采用“WebQuest”学习网站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弄清课堂任务,然后按照网页提供的资源和帮助,研究解决方法,有序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4)回归生活,拓展升华。机器人教育,应服务生活,回归生活。生活是教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机器人教学也一样,必须从抽象走向具体应用、从大而空走向现实生活,这样才能保持活力,才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在机器人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将机器人应用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努力尝试用机器人进行创新设计,以此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难题。如在《蓝牙智能风扇》一课中,我们设计了创意物化环节,要求学生利用本课新学的蓝牙传感器,去进行创意设计,如蓝牙呼吸灯、蓝牙小车、蓝牙自动关窗器等等。联系生活,奇思妙想,让机器人案例源自于生活,又通过创意物化,回归于生活,这样才能使机器人教育更有活力,更显成效。
        
        总之,智能机器人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机器人应用走向人类生活领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机器人学中突出实用性,有利于机器人技术走向生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要立足生活,结合科技创新,为学生设计更多更好的有示范性作用的机器人应用案例,合理安排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吸收,实现技术向服务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吕景泉 汤晓华.《机器人技术应用》【M】. 北京: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版.
        (2)孙和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王益 张剑平.《在机器人教育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王玉芹.《智能机器人设计与实践》【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5)李晶 王凌诗.《科学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