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的叙述视角——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5期   作者:张钰妹 刘琳
[导读] 教完九年级上册的小说单元,发现这几个单元的小说,不管是从主体方面还是从叙述视角方面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张钰妹  刘琳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第五中学       745700
        教完九年级上册的小说单元,发现这几个单元的小说,不管是从主体方面还是从叙述视角方面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总共有三个小说单元,九上第四单元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九上古代白话小说,它们都是从第三人称这个角度来叙述。九下第二单元通过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折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有少年视角,有第三人称视角可纵观这几个单元,我发现有以下几点:
        一、现代小说用第一人称且是儿童视角
        现代小说如《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这几篇都用第一人称叙述,而且后两篇小说叙述者都是从儿童的视角。《故乡》用第一人“我”,用回忆的笔法,写了自己回到阔别二十年之后的故乡,看到故乡发生的变化,从而揭示主题,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中国农民和小市民的贫苦。文章中有一大段是回忆作者童年生活的片段,笔调明快,色彩艳丽,写出了作者的童年趣事。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童年的乐趣。符合初中学生的心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的叔叔于勒》用第一人称,作者选用若瑟夫,通过若瑟夫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者把叙述视角放在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身上,从他纯洁的心灵出发,揭露大人之间赤裸的金钱关系,通过菲利普夫妇的对话和对于勒前后不同态度的变化,把大人的心灵活脱脱展示给读者,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孩子的眼里是怎样显示出来。《孤独之旅》用第三人称讲述了主人公少年杜小康的成长之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二、古典小说用第三人称叙述
        童庆炳在《文学理论》中这样描述:“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传统的叙述视角是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较晚的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多了起来。”“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典小说阅读中,我们都能发现,这一单元的小说都用了第三人称叙述。教材选用这一单元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教材中设计的教学目标明确强调结合课内外阅读,拓宽视野,开展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活动。通过这整本书的阅读学生会很容易把握这类文章的叙述视角。《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写的是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用第三人称叙述,让读者站在叙述者的角度观看故事。《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原题是“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一回主要写贾母等人在大观园游玩、吃饭以及行令宴饮的情形。课文节选部分从刘姥姥在潇湘馆评论“老太太正房”和“潇湘馆”开始,经过紫菱洲,最后 到秋爽斋晓翠堂用膳。在本书中,刘姥姥的聪明之处,她的朴素实在,她的可爱机敏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全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共有三处,这里节选的是第二次。小说用第三人称,以刘姥姥的视角,记述了贾府生活的奢侈,写活了贾府中的许多人物,并为其中人物的命运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故乡》中对童年趣事的描写,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童年的生活,第一人称更是把读者融入作品中,让读者扮演作者的角色,这种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当我遇到杨二嫂时,对她过去外貌的描写,过去生活的描写,其次对闰土的描写,和闰土的对话,用第一人称叙述出来,就是读者和文章中的主观心理描写更是让人产生身临其境般的逼真感觉。
        三、用叙述视角分析课文
        《孔乙己》这篇课文,除了从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外,还可以考虑从叙述视角的选择上,探究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孔乙己》一文讲述了小伙计回忆二十多年前在咸亨酒店当伙计时,见证孔乙己到店饮酒,偷窃,被打折腿,欠账,死亡的遭遇。文中的“我”——小伙计,是这篇小说的叙述者。他被人介绍来咸亨酒店做事,“样子太傻”侍候不了长衫主顾。他管孱水的活,老实的他这活做的也不得老板的心,一降再降,最后只管温酒的工作。从小伙计的视角,把小伙计的善良,不谙世事,从他的角度讲述孔乙己的故事,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在上这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文章以谁的口吻叙述故事的发展?”学生都能发现并回答出“我”——小伙计。如果换个角度来讲故事,效果 如何,大家换个角度试试?讲出的故事是否一样?老师引到学生通过替换人物视角,让学生思考酒店掌柜、酒客或孔乙己本人叙述故事,找出差异,比较体会小伙计叙述视角的妙处。让学生从掌柜的视角改写故事,情节大多是描写掌柜嘲笑诋毁孔乙己,表现出掌柜的势力,酒客的冷漠和孔乙己的可悲。若选择孔乙己本人来当故事的叙述者,可以对孔乙己为什么没有取得功名,被打断腿之后如何生活,面对别人的嘲笑心里活动是怎样的……进行全面而详细地描写,是以孔乙己单一的试点形象出现。鲁迅认为:在中国不单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而且千百年的习惯形势所形成的无意识的杀人团,更是无时无刻不在造着“吃人”的悲剧。后者在鲁迅看来更可怕、更可悲。因此,在作品故事主人公的周围总要安排一些“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构成一种社会环境、社会氛围。在众目睽睽之下,在与社会的关系中来展现主人公的悲剧,从而形成一种“看与被看”的叙述模式。因此不可能将孔乙己本人作为故事的叙述者。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让学生从菲利普夫妇的角度叙述,体会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感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钱”是他们评价一切的唯一标准,他们眼中只有钱,情亲在他们眼中不值一提。从这点出发,让读者感觉到菲利普夫妇可恨,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但当读者走进他们的家庭,细细品味他们的生活,发现原来于勒的做法让菲利普夫妇头疼,赶走于勒也是无奈之举。菲利普夫妇看似无情的表现,其实包含着生活的情非得已。贫困的生活是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从若瑟夫的视角叙述,他的善良,对叔叔的同情,与菲利普夫妇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成人缺少的同情心在孩子的心里犹存,对主题的揭露更深一层。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小说叙述视角的探究,有利于我们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从旧式的模式中解救出来,让他们自己思考探索,最后成为学习的主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