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因情境而精彩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5期   作者:罗有幸
[导读] 创设生活情境是初中学科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
        罗有幸
        百色市田林县潞城中学  广西 田林 533300)

        摘要:创设生活情境是初中学科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热情,还能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是非辨别意识,为社会培养坚强独立、积极向上、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基于此,从三个方面探讨创设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对于抽象思维还不是很成熟的初中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如果采取传统的平铺直叙、背诵记忆的教学方式,就会加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枯燥性,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影响教学效果。情境教学可以将抽象、静止的语言符号直观化、生动化,使知识内容以一种可感、可视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产生情感与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情境教学的手段多种多样,多媒体、表演等都是创设情境的主要手段。学生在多样化的情境中收集、处理信息,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角色表演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而且,情境的创设常常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由此可见,情境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紧贴实际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能产生带入感,提高参与度,而联系实际生活,可以最大化地引发学生的情感认知,进而为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提供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实效性。但生活情境的创设不是随意地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素材的,而要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结合,挑选具有品德教育意义的实际生活素材,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守护生命”的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的便捷,对500名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生睡眠时间不足,经常晚睡晚起。教师联系初中生实际生活习惯的调查内容创设情境,分析初中生日常生活中晚睡的原因,并适当引出长期的晚睡对人类生命的危害。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联系自身的日常生活习惯,发现自己与情境中相同的地方,扩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反思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体会生命的可贵之处,认识到守护生命、重视健康的重要性。
        二、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创设生活情境
        初中生都是未成年人,社会经验、阅历不足,思想较为单纯,好奇心重,对一些社会生活现象的是非辨别的界限认识不清晰,容易受到周围人和其他信息来源的影响。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讨论热情,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理解教学内容知识,并在讨论中辨别是非,弥补生活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个人知识层面,提升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德育目标,进而培育初中生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合理利用网络”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初中生当下最关注的时事热点,从网络上搜集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场景:线上学习期间,初中生在家利用网络的情况。在播放过程中,学生看到大部分学生利用网络上网课、浏览微博、打游戏、聊天、看视频等行为,之后教师再次展示初中生平均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数据,组织学生成立小组,讨论“网络优势与弊端”及“沉溺网络、不合理利用网络带来的危害”。

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对合理利用网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起个人的是非底线,进而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辨别网络信息,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融入法律知识,创设生活情境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强烈,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初中生的法律素养是德育的重点内容。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适当融入一些与法律相关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尊重法律、敬畏法律,进而形成遵守法律的个人素质,培养学生树立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适度增加师生交流的环节,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感悟法律的重要性,从生活中发现法律的影子。
        例如,在“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学中,教师播放了周一升国旗的场景,并让学生回答升国旗期间需要做些什么。学生回答“唱国歌”“行少先队队礼”之后,点拨学生:“你知道升国旗期间需遵守的法律知识吗?”引出《国旗法》《国歌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法律。最后,教师提出几个生活化的案例:买到了假鞋及时退款、遵守交通规则、按适当的年龄上学,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涉及哪些法律。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法律知识,学会利用法律保护个人权益,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四、再现生活情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其是对生活现象的提炼和总结,以便教育学生遵守社会生活道德规则。但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很多内容无法深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将空洞、抽象的知识寓于丰富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理解和体验,形成正确的“三观”。以“遵守规则”一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思辨能力尚未成熟,对规则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存在认知偏差,对规则规定了自由的边界、规则是自由的保障等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他们遵守规则主要出于外在压力,规则意识不强。为此,教师以生活为素材、以情境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讨论、思辨,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了解多少、想打破哪些规则。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而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说了很多想打破的规则,如必须穿校服、不能带手机、上课不能吃零食等。他们认为这些规则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如果学校、班级取消这一系列规则,会有什么结果?”按照这一设想,学生得出“取消带手机的规则,学生之间会形成攀比之风,会将精力全都用于对奢侈生活的追求上,没心思学习,成绩下降,价值观扭曲,对身心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的结论。如此,学生就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并对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意义深远,是促进素质教育推行的重要学科,合理创设生活情境能提升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方面具有正面影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凤林.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7):80.
        [2]?朱文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13):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