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测试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及启示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5期   作者:闫艳 盖笑松 陈宣
[导读] 伴随全球各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水平的逐步提升
        闫艳  盖笑松(通讯作者)  陈宣
        吉林省长春市 东北师范大学
        摘 要:伴随全球各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水平的逐步提升,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体系开始被各国教育体系内的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本文着眼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总结出PISA测试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几点启示,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关键影响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生;PISA;学业成就;影响因素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项目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开展的一项学生能力国际性比较研究,通过测量全球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在数学、科学、阅读等方面的学业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来评价其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潜力,目的是改善全球各国教育政策制定与落实水平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业成就是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和专业的学习,个体的学习进展和结果的差异程度,通常也简称为学业表现或者学业成绩[1]。学生的学业成就是教育质量的核心评价指标,也是国际教育界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学业成就测试可以反映教育质量状况,是一种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教育质量调查的重要手段,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一般分为客观测验和主观报告两种方式。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学业成就的选拔性表现尤为突出。通常在各类学业竞赛中获得领先的学生,升入高等院校的可能性显著提升,且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易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收获更好的就业机会以及更高的薪资水平[2]。学业成就对学生的学位晋升与职业发展具有相当高的预测性,是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以往文献中关于PISA测试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提炼出几点启示,有助于提升和促进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学业成就。
         一、国内外PISA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分析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类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同伴等多个生态系统的影响[3]。受到该理论的启发,国内外的研究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三个角度进行综述。
         (一)影响学业成就的个人因素
        已有研究发现,性别、学习时间、学习动机等均会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影响。
        1.学生的学业成就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这种性别差异存在一定的领域特殊性。
        在阅读领域中,女生的学业成就显著高于男生;而在数学学科的表现恰恰相反。赖小琴、刘秋生通过分析PISA测试2000-2006年的数据发现,在阅读素养上,女生的表现显著高于男生;在数学素养上,男生的表现显著高于女生,在科学素养上,性别差异不明显[4];Nicole M. Else-Quest等人对两个大型数学测试PISA和TIMSS(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的493495名14-16岁的学生的数学成就的性别差异研究做了元分析,结果表明,男生在数学成就、自我效能感等方面显著高于女生(效果量分别是d=0.11和d=0.33)[5];伍远岳、关丹丹等人对中学生科学学习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发现,男生的科学成就表现明显优于女生,尤其在乐意学习科学、科学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活动三个变量上表现突出[6][7];Brozo等人分析了芬兰、爱尔兰、韩国、德国、美国等国的数据后发现,PISA2009、PISA2010年的阅读测验结果均存在显著的女生优势,且呈增加趋势[8];David Reilly等人以1990-2011年的20年间12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在数学和科学学业成就的性别差异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学生在数学和科学成就上存在微小但稳定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优于女生(效果量分别是d=0.10和d=0.13)[9]。
        2.学业成就与学习时间并非一定正相关。
        由于PISA中各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不同,学生的学习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课后学习时间。一般情况下,学习结果是学习机会的数量和质量的产物,在教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果越好。那么,学习时间多久最适宜呢?有些研究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陈奕桦,张献华使用PISA2012的数据,通过多层线性模型的方法研究发现:学生校内补课活动、校外补习参与和未来生涯准备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其中,校外补习对学生未来生涯准备具有积极影响,对于在校补课活动比较少的学生,校外补习对其未来生涯的准备带来了较大帮助[10];孙天慈使用PISA2015调查了中国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15岁学生的各类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学生校内外学习时间均较长,学校常规课程学习时间对科学成绩的正向作用显著;存在效率问题,尤其是课外学习时间的边际效应显著;创造性课外活动对学生科学成绩的提高有显著影响[11];何菲,温红博的研究发现,作业时间与数学素养成绩呈现中度正相关关系,家教时间、与家人学习时间和电脑学习时间与数学素养成绩呈现低负相关关系,同时,当家庭作业时间超过每周24.78小时,学生数学素养成绩不升反降[12]。
        3.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业成就显著地提升作用。
        Kriegbaum等人探讨了学习动机对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在对智力和先前成绩进行纵向控制后,自我效能、自我概念、兴趣和成就目标显著预测了一年后学生的数学能力[13];王晶莹,孟红艳的研究表明,学生层次的成败归因对科学素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4];Pitsia等人的研究考察了学生的数学自我信念、动机和对学校的态度对其数学成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即使在控制了性别和学校社会经济地位(SES)之后,数学自我效能感、焦虑、自我概念、工具动机和学校态度对学生数学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5]。
         (二)影响学业成就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其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等对学生学业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
        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就正相关。
        占盛丽以PISA2006为例,证实了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OECD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指数平均能解释14.4%的学生科学成绩差异;校内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指数变化一个单位,学生的分数变化为21分,但校间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指数变化一个单位,学生的分数变化则为64分,这表明,OECD地区平均而言,经济社会文化指数对学生科学成绩的校间影响大于校内影响[16];Ho等人以PISA2006的香港学生为对象,研究发现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科学成绩显著高于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17];张文宏,韩钰使用PISA2015中国四省市的数据分析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的知识素养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8]。
        2.双亲家庭学生学业成就高于单亲家庭学生,独生子女学业表现高于非独子女。
        侯玉娜,沈爱祥研究了PISA2009上海数据,探讨了学生个体家庭背景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学生的教育质量存在显著的家庭结构差异,表现在单亲家庭学生数学成绩显著低于双亲家庭学生[19];曹谦利用PISA2012上海地区数据,采用Ologit模型对上海青少年的学业能力与家庭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发现,母亲和兄弟姐妹对青少年的学业能力有显著影响。即使在没有母亲陪伴生活的条件下,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学业能力表现为优秀和良好的概率仍高于那些来自有母亲的非独生子女家庭的青少年[20]。
        3.陪孩子吃饭比讨论学校表现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业成就。
        毕慧,王洁的研究发现,控制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之后,发现家长每天参与“与孩子一起用餐”是最能提高学生成绩的方式,至少可以提升学生12分的科学成绩。家长“讨论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是家长每天参与中最不能提高学生成绩的方式,尽管如此,这种参与方式对学生的成绩也是有帮助的[21]。
         (三)影响学业成就的学校因素
        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对青少年学业的影响不言而喻。已有研究表明,学校背景因素、教师的教学方式、学校氛围等对青少年的学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师生关系、教师支持、教师主导教学方式等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表现。
        李勉,张平平,罗良的研究发现,教师短缺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影响;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能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成绩、学习信念和职业期望;师生关系、教师支持对学生多个方面的发展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教师的学历和专业对学生成绩有积极影响[22];陈启山等人以上海市152所学校5115名中学生在PISA阅读素养测试的数据,探讨了教师指导、学习策略与学生阅读素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教师指导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素养,还能通过学生学习策略中控制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理解和记住信息策略、概括信息策略等跨层次的中介变量间接影响阅读素养[23]。


        2.学校氛围很重要,教师情感对师生关系和归属感具有解释力。
        张平平等人的研究以PISA2003测试数据为基础,考察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和土耳其青少年学生感知到的学校氛围对其数学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学生知觉到的良好数学课堂秩序和师生关系能正向预测学生数学成绩[24];王晶莹,孟红艳基于PISA2012中国上海的数据,探讨两层次变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学校层的师生行为和教师情感对学生科学素养具有显著的正向解释力。教师情感对师生关系、归属感和学习动机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师生关系在教师情感预测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扮演“部分中介”的角色[25]。
        二、对学业成就促进的启示
         (一)开展性别差异化教学,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端正学生学习动机。
        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性别差异存在领域特殊性。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学校可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平台、广泛开展不同类别的活动来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表明女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显著低于男生,因此在思维逻辑类、实验类等教育教学环节,要准确及时对女同学的表现给予认可和鼓励,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动力。
        提高学生校内外的学习效率,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时间管理、学习规划、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认识到劳逸结合的好处,从而在有效的时间内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同样也要鼓励家长不要一味追求学习时长而给学生“赋能”,从而更多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兴趣可以带动学生投入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教师和家长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内在学习动机放在首位,在教学和生活中,通过新颖的方式,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变得更加形象化和生动化,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
         (二)家长应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对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是个体与所处环境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家长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宽容,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家庭环境。平时要做到多陪伴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同时,家长要采取“小步子”原理,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积极地应对各种任务,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可以模仿的榜样,来培养孩子努力克服困难的韧性与意志力。虽然家庭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不可改变,但通过营造积极、温暖、接纳、包容的家庭氛围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业成就。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就事论事、率先垂范,保持虚心和耐心,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不仅要懂得付出时间,也要懂得高质量陪伴的重要性。陪孩子聊聊天,说说学校里的大事小情,在交流中发现学生对学校各种事件的看法和想法,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孩子的所感所想,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参与学生的成长。
         (三)学校应创建良好的校园和班级。
        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认同度体现在和谐的学校氛围、班级氛围,集中表现在学生喜欢学校,感觉在学校中比较安全,喜欢参与学校的集体活动,师生关系状况比较好。研究发现,学校氛围和班级氛围越好,学校里学生的学业成绩越高。这提示学校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和工作抓手。尤其是生源薄弱的学校,在没有生源可挑、优秀教师匮乏的情况下,要从依靠学校的师资力量,从师生关系入手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角度出发办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关心他/她的,教师是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第一时间得到老师的帮助,这都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对某位教师,某些课程的喜爱,进而促进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动能激发,这对于提高学业成就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青少年学业成就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广大教育参与者要立足青少年发展的实际状况,用发展的眼光审视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以更加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努力提升青少年学习成就的为其未来的职业和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世红,黄小平,王家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6.
[2]孙志军,彭顺绪,王骏,原莹.谁在学业竞赛中领先?——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38-51.
[3]Bronfenbrenner, U., & Morris, P. A.. 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W. Damon & R. M. Lerner(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M]. New York, NY: Wiley,1988.1.
[4]赖小琴,刘秋生.PISA评价中性别表现差异的特点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12):12-15.
[5]Else-Quest Nicole M,Hyde Janet Shibley,Linn Marcia C. Cross-national pattern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0,136(1):103-127.
[6]伍远岳,郭元祥.中学生科学学习的性别差异与课程应对——基于PISA 2015中国四省市的数据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5):115-127.
[7]关丹丹,焦丽亚.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性别差异:基于PISA2015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4):92-96.
[8]Brozo W G , Sulkunen S , Shiel G , et al. Reading, Gender, and Engagement : Lessons From Five PISA Countrie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2014, 57(7):584–593.
[9]Reilly David,Neumann David L.,Andrews Glenda. Sex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of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assessment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5,107(3):645-662.
[10]陈奕桦,张献华.校内补课活动与校外补习对韩国中学生未来生涯准备的多层次影响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7,44(06):82-94.
[11]孙天慈.基于PISA 2015对学生学习时间合理性的研究[J].教育导刊,2017(08):35-38.
[12]何菲,温红博.中学生课外学习时间的合理性研究——基于PISA2012数据[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09):23-30+22.
[13]Kriegbaum K , Jansen M , Spinath B . Motivation: A predictor of PISA's mathematical competence beyond intelligence and prior test achievement[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5, 43:140-148.
[14][25]王晶莹,孟红艳.学校气氛对中学生科学素养影响的多水平分析:基于PISA 2012上海数据的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01):22-30.
[15]Pitsia V , Biggart A , Karakolidis A . The role of students' self-beliefs, motivation and attitudes in predicting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data[J]. Learning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7, 55:163-173.
[16]占盛丽.从个人和学校视角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10-13.
[17]Ho E . Family influences on science learning among Hong Kong adolescents: What we learned from PIS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10, 8(3):409-428.
[18]张文宏,韩钰.家庭背景影响学生知识素养的路径研究——基于PISA 2015中国四省市数据的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02):63-74.
[19]侯玉娜,沈爱祥.学校资源对上海基础教育质量与公平的影响——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9)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09):38-45.
[20]曹谦.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学业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2)上海数据的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30(09):107-112.
[21]毕慧,王洁.家长参与对学生成绩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启示——基于PISA 2015测试结果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09):45-50.
[22]李勉,张平平,罗良.教师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国际大型教育质量监测项目的数据结果与启示[J].中国考试,2018(09):54-60.
[23]陈启山,雷雅缨,温忠麟,李舒彤,李洁莹,孔雨柔.教师指导、学习策略与阅读素养的关系:基于PISA测评的跨层中介模型[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12):51-61.
[24]张平平,李凌艳,辛涛.学校氛围对学生数学成绩影响的跨文化比较: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结果[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06):625-6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