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课堂为例——聚焦教学关系变革中    学生立场的建立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5期   作者:袁明伟
[导读] 课堂教学的构成,主要就是学生,教师,教室等等,学生立场的是从学生的本位
        袁明伟

        重庆市江北区教科院华渝实验学校  400021

【摘要】:课堂教学的构成,主要就是学生,教师,教室等等,学生立场的是从学生的本位、立场出发,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解决学生“想学”与“会学”两大核心问题,从而进行教学的立场。这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想学的根源;利用教学搭建平台“导引”学生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标;并由个体扩展到整体,关注“整体”的教学。
【关键词】:教学关系;变革;学生立场;导引

近年来,教学关系的变革成为教学中的关键要题,学生立场的明确在当下的教学中起到核心、关键的作用,以学生立场为根本立场,是从根源上解决学生“想学”与“会学”的两大问题。在学生的成长上“想学”是教学能够更好更有效地进行下去的起点。
一、“想学”——是学生立场成立的逻辑起点:
(一)以“想学的需求”为起点的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如果教师在公开课中展示教学,一般课堂都会使人如沐春风,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师生之间你来我往,整个课程完美无暇,但实际上我们的教学显然不是这样完美的。它必定有许多思维的碰撞和学生的“不懂”,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由不懂到懂的过程。在佐藤学的论著中指出,“完美”课堂的出现,追本溯源,是老师追求“虚假的主体性神话”。何为“主体性神话”,这是指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甚至教学教材和教学环境等分解开来,使教学成为教师或教材中的目标与设计,支撑这种“神话意识”的思想本源,大概源自存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主体性哲学”意识,即将主体与客体分割开来的主客二元论。在此种思想背景下,倘若教师做了主体,学生则只能是客体,“学生本位”也就没有支点了。因此,“真实的想学”,要破除教师甚至教学中容易产生的虚假性主体神话,以学生立场为主体,“课堂交还以学生”,教师只需要“循序导引,搭建平台”即可。

(二)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
在“主体间性”理念的指导下,师生不但要考虑自己这个“主体”会说什么、做什么,还要顾及其他“主体”会对自己的言行产生哪些回应、自己应如何“应对”这些回应。那种为了主体而主体、为了能动而能动的举动,恰恰会由于能动后落脚点的缺失,而变得毫无能动性可言。在这种思想意识下,倾听与表达同等重要、静寂与热火朝天同样有价值、被动与能动是主体间性在教学中本该具有的体现。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如果只顾实现自己的意图而忽视对“应对”其他主体的考量,便只能陷入虚假的“主体性”神话。例如,在推广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以课堂是否热闹、学生讨论是否积极作为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却相对忽视了学生间的“合作”是否已陷入以学生讲授代替教师讲授的误区。
二、“导引”——是学生立场在教学中的基本前提
(一)导引引向“核心教学”目标
导引就是教师在以学生为立场的教学中通过搭建平台、组织教学从而一步一步导引学生走向核心目标的只有有效的、明确的、符合学生立场的目标,才能使整个教学实践为学生服务。以四年级美术课程《植物写生》为例,本课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学生能够掌握线描中的遮挡和疏密关系,从而能够描绘出生活中的植物。这样明确的、有效的核心目标,使整个课程极其明了地指向了一个方向。也充分反映了学生立场的根本作用。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立场在教学中有了一个基本的前提。所以导引首先需要有核心目标导向:教师要结合学生立场构建核心学习目标。


(二)导引由“路径引导”而实现
有了核心的教学目标后就需要教师搭建平台为学生的学习的路径进行引导: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其实有两个层次:既学生现有层次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个“可能达到”的层次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也可以说,这能到达的“半步”是学生能够达到的理想区域,而这个区域的方向和程度就需要教师来进行一步一步的平台搭建。
(三)导引的具体环节需“问题”导学
有了路径,如何将一步一步的路径具体搭建和组织、串联起来呢——这就需要一个一个的问题进行步步导学,所以平台的搭建以教师抛出的精准问题为纽带,才能使得课程有效有序的进行下去。
落实导引具体有四个办法:
1.任务分解
要落实导引,首先要将任务逐步的分解。将核心目标分化为环环相扣的小目标,小目标又有小的任务进行驱动。如在人美版美术四年级《汉字的联想》一课中,其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简化象形文字并进行作画,但这个核心目标显然是需要前期的一步一步学习的。所以在简化阶段就让学生们先看。而后在了解汉字简化的过程,最后自己学着简化汉字。这样一步一步的分解目标,并且一步一步的设置问题就将任务分解成了较好操作的基础性小目标。
2.时间分段
有效的时间分段是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落实教学导引的重要基点。尤其是在完成分解目标时,主要目标着重时间分段,次要的目标或需要学生迅速完成的小目标则分配较少的时间。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完成课堂的进度,更能够合理的分配任务的进程,使“导引”能够落到实处。
3.合作分工
有效的分工合作能够让教师导引与学生立场更快捷有效的结合。分工合作是寻找最优化教学进程的导引方式。
4.反思分类
反思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在新型教学关系中学生立场反映的最佳场所。前文我们已经指出模糊多义的观点是教师最应当注意和应对的方面。这种应对其实就是教学反思的体现。所以当教学反思能够进行有效分类的时候,学生立场方能够淋漓尽致的显现。
三、“整体学习”——是实现学生立场的有效方式
(一)差生需要“润泽的教师”
从所谓的“差生”立场来看,整体的氛围应该是“润泽的”,这能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专注、有效的进行学习。
以个人经历来看,我读小学的时候,教室里弥漫着一种“怕”的氛围,这使得学生关注点分散不能专注于学。在佐藤学的教育理念中,“润泽的教室”就是相对意义上的学生立场体现。每个学生在这个集体中不论答案对错甚至不能给出解答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和承认。
(二)整体学习中要构筑“倾听的课堂”
在现实的教学中,无论是我们的老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学生需要进行发言,也都最为关注学生的发言。其实,更高价值的实现在于“倾听”。倾听是构筑整体学习的一个基础,只有良好的“倾听”环境,课堂才能被更多的学生所感受,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的融入这个课堂。所以,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三)“交响乐乐团”的课堂是最能体现学生立场的课堂
佐藤学关于整体教学的观点——“共同体学习,就像‘交响乐团’,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乐团中发挥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像对待一个学生一样面对所有学生。应对这样的差异性,只有像交响乐乐团的指挥家指挥整个乐团一样才能够使整个课堂实现各种差异不断融合的学生立场。交响乐式的课堂不仅能够使学生间相互融合共同谱写美妙的乐曲,更能够迸发高低错落的思维碰撞。当然这种交响乐团式的课堂的形成。需求教师必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并能够更多地洞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多元。

参考文献:
[1] ?陈惠芳. 问题导学:开展“对话式教学”的应然之道--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 上海教育科研,2013,(8):64-67.
[2] ?穆福旺. 以问题为纽带构建研究性课堂[J]. 中小学管理,2012,(12):32-32,33
[3] ?孙朝仁,孙焱. 基于“以学定教”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践与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2012,(11):52-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