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燕
寿光市凤华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何为“语文”?这一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可拆而释之。“语文”中的“语”谓之“语言”即说话,语文教会孩子们的就是对语言有逻辑的进行组织,当然会说话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但是会读书则是一线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最痛心的事情就是上课的时候孩子们读书不流利、没有感情,只是机械地去拼凑课文中的字词。《课标》中对此的要求是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但面对长句子,学生们畏手畏脚,逐字读、回读的现象是课堂上学生读书的常态。对孩子来说,长句子朗读是课文朗读一大难点之一,很多孩子对朗读乃至语文的畏惧心理往往起于“长句子”,因为句子读不通而产生对读书的抵抗抵触情绪,继而对语文的整体学习热情减退。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有必要加强长句子的朗读指导。那如何才能读好长句子呢?
二、研究思路:
要想攻克长句子朗读,当然要做到知己知彼。
我们来认识一下长句子。“长句子”就是课文中复杂的句子,有的是修饰成分较多的长句,有的则是关系或是结构较复杂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孩子们往往不知在何处停顿而憋气,相对来说朗读有难度。
要想读好长句子,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了解句子成分、通晓全文的感情基调、把握好长句子的中心予以重读。
三、实施策略
(一)示范引领,榜样影响
1.家长与老师的示范朗读
朗读基于理解,而对于长句的理解则需要建立在句法语法的理解上,但对低年级的孩子讲授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是徒劳的,所以要通过老师或家长的示范朗读来帮助孩子正确朗读。这里的四步就是听我读、跟我读、学着我的样子读、跟我读得一个样。这样的示范朗读后低年级学生虽不知句法语法,仍会在朗读中建立自己的语感。
2.班级朗读小明星领读
在平时的朗读中,每周评选班级朗读小明星作为下周的领读班长,同龄人的领读更熟悉孩子们的朗读语气和语速,且能激发学生们的朗读热情,人人争做读书小明星。
3.课外延申,让朗读走出课本
读书不是只读好课文就可以,更重要的是能将其运用到课外的书籍朗读中,因此,在班级中积极组织读书分享活动,以读促读。每周评选课外朗读小明星,基于学校“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办学理念,鼓励每一个孩子积极分享,同时将好的书籍推荐给所有学生使用。
(二)解读成分,理清思路
1.简单问答,理清成分
通过示范朗读把句子读通顺了,读熟了,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简单问答来捕捉句子成分。二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中就有这样的训练。
比如:“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
我们可以问孩子们:
谁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种子睡在什么样的泥土里?
种子睡在松软的什么里?
通过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可以捕捉到句子的成分,继而可以化整为零,既帮助长句朗读,又能理解句意。
2.分析成分,划停顿符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基本可以自主分析或在老师指导下分析出长句子中的不同成分,这样就可以划分停顿符以帮助正确朗读长句。
划分停顿符的标准:
(1)按照成分或词组进行划分。对于小学生来说,划分就要根据基本句式进行分析,句子可以按照它的成分和词组分成小段。根据小段进行停顿,当然停顿不是固定的,而是灵活的,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可停顿也可不停顿,可多停顿也可少停顿。
单句的长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谁在哪里干什么
哪里有什么
谁是干什么的
……
比如:一位身穿红色衣服的小学生在寂静的操场上奔跑着。
这个例句的句式就是:谁在哪里干什么。所以,划分停顿就是
一位身穿红色衣服的小学生/在寂静的操场上/奔跑着。
(2)重读成分,中心突出
根据所要强调的事物或突出某种语意划分停顿。很多时候是重点突出某个词语。
比如: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黄山奇石》)
如果强调“伸着脖子”,则需要在伸着脖子处停顿即可。如果强调是对着“天都峰”啼叫,那么“天都峰”应该停顿来突出。
3.理解句意,奠定基调
句意理解,一般就需要阅读教学进行指导。比如:结合句式来理解、借助关联词来理解、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所谓“以读促识”。
句式有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还有一些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式如比喻句、反问句、设问句等等。
关联词来理解句子的侧重点在哪一部分,重读需要在哪一部分。
四、反思
当下越来越多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目不暇接,但我仍坚信一线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也是任何的朗读音频、视频所代替不了的。世纪凤华小学一直非常重视语文的“八会”学习,重视朗读就是重视语文教学的未来,以上只是对语文教学中“会读”的初探,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究朗读的教学,寻求更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