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在筝乐艺术中的存续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期2月   作者:张敏
[导读] 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筝乐艺术是共同发展的,古筝艺术扎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沃土之中不断发展,不断繁荣
        张敏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九市中学  526639
        摘要: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筝乐艺术是共同发展的,古筝艺术扎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沃土之中不断发展,不断繁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同时期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在筝乐艺术中的存在形式是不同的,但一直伴随着筝乐发展存续直至今日。
        关键词:传统戏曲音乐元素;筝乐艺术;存续策略
        引言
        20世纪是我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创作理念、演出技巧还是演出形式,都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筝作为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音乐元素与传统戏曲文化发展相辅相成。对传统音乐元素进行深入的吸收与理解,确保筝乐艺术更好地与传统戏曲有机融合,为传统戏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筝与戏曲共生的古代传统
        《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一文中记载,“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可见,秦朝时,筝乐与声乐艺术共同发展。汉魏六朝留下不少与筝的演奏相关的文献和文学作品,焦文彬在《秦筝史话》一书中统计约有百余曲名,可见已经出现筝作为伴奏乐器而产生的“筝歌”,形式多为边弹边唱的即兴表演。春秋战国时期,筝乐艺术早已流行在中原大地上,主要形式是与民间俚歌相唱和。西汉时期,“相和歌”兴起,筝作为主奏乐器随之发展起来。在之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弹筝名手,他们高超的技艺使得筝乐弹奏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演奏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除为声乐伴唱外,筝乐也出现了独奏、重奏、合奏的形式,积淀了许多传统曲目。筝发展至唐代已是繁盛时期,据记载,唐代筝歌便有30余首。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而古筝就是杂剧的主奏乐器。之后明朝时期,筝也成为“弦索乐”的主要演奏乐器,同时为诸宫调、杂剧这些艺术的发展增色不少。到了清代,戏曲艺术与说唱艺术在各地蓬勃发展,而筝作为伴奏乐器,与各地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其他姊妹民族音乐不断融合,在不断地流传演变过程中,因文化底蕴、地域分布、语言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色彩各异的演奏风格,孕育出了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古筝流派。在戏曲伴奏以及合乐中,艺人们经常无乐谱,仅靠耳熟于心的唱腔旋律进行伴奏,往往一人持多乐器,不同乐器彼此衬托、分合相宜,在长期的切磋中,韵味相互渗透,形成多种多样依托戏曲音乐而创作的风格多样的古筝乐曲。筝乐艺术与戏曲音乐相辅相成、不断融合,推动了筝乐艺术的发展。
        2戏曲元素对筝乐技法的影响
        就戏曲元素对筝乐演奏技法的发展而言,一方面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诸筝派代表人物积极探索,在传统的筝乐演奏技法之上,通过运用有效的组织手段,从而创造出更能体现具有戏曲音乐元素的筝曲。如曹东扶在河南筝的演奏技法发展上,所创造出的带“劲头”的摇指、游摇、大小颤音与揉颤结合的演奏手法等,都与河南地方戏曲、曲艺唱腔的音乐特点相吻合。又如高自成山东筝曲的演奏中右手大指快速先劈后托、左手揉吟颤滑“细”的处理,都凸显出与山东琴书等传统音乐姊妹艺术相融通的音乐特点。另一方面,左手行腔作韵的声腔化倾向,是筝乐中结合戏曲元素的重要体现之一。如大颤、小颤,颤揉结合等多样的组合形式,有些甚至拟声化的腔韵处理,带出了地方戏曲浓郁的音乐特征。古人有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声在音乐艺术中表情达意的自然与细腻,往往比起丝竹乐器来更能直接打动人心。筝器乐化的音乐语言中,如何能更声情并茂的表达,显然还需要在音乐的表述中有些“语气”。由此,左手的行腔作韵就十分重要。“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名小扎桩手腕弓,倒踢正打更轻松。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推揉自悠然。”至今,对传统演奏方法的概括在河南筝曲中仍具实践意义。


        3戏曲音乐在筝乐艺术中存续的现当代实践
        3.1传统筝曲对戏曲音乐元素的吸收
        在古筝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戏曲音乐元素进行吸收,从而更加富有民族特色。传统音乐在学习和传承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筝乐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创作方面,通过从戏曲等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经过提炼加工,从而形成全新的筝曲,使得古筝演奏技法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在这一时期,古筝艺术家们在创作筝曲时也会对自身所熟悉的地方音乐元素或者民族音乐元素进行有机借鉴,使得古筝曲目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在古筝曲目创作质量方面,并不直接取决于对古筝音乐语言进行汇总的能力,更多的是取决于对民间音乐元素进行把握的能力,熟练掌握曲目、曲牌、体裁,才可以更好地利用戏曲音乐元素对传统古筝曲进行改造。例如:曹东扶先生作为河南知名的古筝演奏家,创作了大量与河南地方戏曲相结合的筝曲,运用多种元素,使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相互糅合,共同奠定了古筝演奏的主要基调。任清芝先生创作的《汉江韵》,融入了“二夹弦”的音乐元素,使得整个乐曲非常具有表现力。还有很多优秀的曲目以民间戏曲音乐元素为素材创作而成,例如山东著名筝曲《庆丰年》,以传统的老八板音调作为音乐素材创作而成,保留了传统古筝曲的演奏特点,还吸收了西方作曲技术和现代演奏技法,使整个古筝曲目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传统表演方法在古筝曲目中仍然具有实际意义,以《山坡羊》为例,又名《状元游街》,以“扬调”和过场音乐为基础,融入右手挥杆和三分之一的左撇子小调,体现出粗犷乐观的精神,具有明显的河南民间音乐的特点。音乐一开始就体现了当地语言和口音的特点,第二句第一个音,没有固定的位置要求,但倾向于口音。在第四句中,第一个节拍用la音,实际上要按左手。音乐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坚韧、乐观、上升的态势。从第5节到第6节,右手的演奏方法称为“游摇”,“游摇”的位置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音色是从刚到柔或从柔到刚,伴随着左手的颤音,最后停留在第三个位置,如sol do mi或mi do sol。从音色的角度来看,演奏技法的有效使用一方面反映了音色的变化,另一方面生动地展现了河南民间音乐的魅力。摇晃、颤抖、快速摔倒是河南音乐的重要动作表现,这也与河南人豪爽、快言快语的气质相符。
        3.2现当代创作筝曲中对戏曲元素的吸收
        无论之前所讨论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筝曲来源、分类,还是50年代之后的传统筝曲创作,已经很明显的看出戏曲音乐元素对古筝作品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在这个时期里,早已摆脱左手按弦、右手弹筝这种传统演奏模式,解放双手,让左右手演奏技术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末21世纪初,相当丰富的优秀古筝作品创作中运用戏曲元素,并不仅仅拘泥于独奏形式,出现了重奏或者协奏形式等。周煜国先生创作的《云裳诉》运用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特性音调,王中山先生、景建树先生创作的《望秦川》则是运用同州梆子的音乐素材来创作,这两首作品都不难听出浓厚的“秦腔”音乐风格;这些曲目或采纳传统京剧音乐元素,或将京剧过门音乐来作为创作素材,运用京剧板式特点,结合现代演奏技法,每一首作品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传统京腔京味;还有近年来现代作品《如是》(王丹红曲),作品将昆曲南曲唱腔旋律作为音高素材创作主题音乐。
        结语
        中国传统乐器及其演奏技术的发展总是借鉴着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古筝具有用右手和左手共同发声的特点。筝乐模仿地方语言、口音,融合地方戏曲艺术,再现了传统音乐的魅力,是地方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张钟升.对当代筝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认知与思考[J].艺术评鉴,2018,(11).
        [2]程茵.从戏曲音乐的角度看戏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卷宗,20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