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项目式学习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期2月   作者:楼英杰
[导读] 基于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之下,STEAM理念逐渐受到教育者的广泛关注
        楼英杰
        浙江省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   322200
        摘 要:基于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之下,STEAM理念逐渐受到教育者的广泛关注,结合STEAM理念,能够有效摒弃以往更多注重理论教学的弊端,并在科学教学中加入丰富的实践内容,进而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精神的双重培养。而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加入新的教学方式,如项目式教学等,更能够凸显出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进而促使学生全面提升。
        关键词:STEAM理念;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其自身的独特教育意义,能够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提升,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基于STEAM教育理念之下,面对科学学科方面的问题,学生需要结合更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相应分析和仔细研究,此时,为了有效提升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可以借助项目式教学的方法,促使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探究,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显著增强。
一、基于STEAM理念下,项目式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应用的可行性
        对STEAM理念进行分析,可以得知STEAM理念源自于美国,其可以应用多种学科领域来解决问题[1]。基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之下,我国对STEAM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改革,促使其更为贴合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目标,帮助学生认清客观规律,并且促使学生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解决各类科学难题。与此同时,根据对科学学科的有效分析和实际研究,其与小学阶段的其他学科相比,最为符合开展项目式教学的要求,而该教学模式又能够成为STEAM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促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的知识基础,自主分析和合作研究相关问题,同时,教师需要在不同的项目阶段进行不同教学任务的展开,由此促使学生一步步的朝着正确的科学学习方向前进,在此期间,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操作,也能够不断的进行实践探索,由此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诸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学生能够对科学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推动学生的长足稳定发展。
二、STEAM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项目式学习过程
        现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课程为例,重点结合STEAM理念,进行项目式教学,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科学教育效果的显著增加。
(一)建立小组,明确任务
        进行项目式学习,教师需要先通过良好的分层,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并建立科学小组,而分组的依据不仅仅是学生的科学成绩,作为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态度以及具体的学习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实现分组的合理性[2]。同时,教师需要注意一定程度的灵活性,避免和防止实施“同质分层”与“异质合作”时的弊端出现。此外,教师在布置小组学习任务时,要挑选适当的时机,不能将所有学习任务都安排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根据对本课程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明确任务为研究声音传播的方式,并且重点对不同物体传播声音的效果进行有效对比。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以往的科学课堂呈现出一种枯燥的氛围,究其根本,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多,而且互动的效果也不佳。进行科学知识学习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但是在枯燥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会被压制,进而难以保证科学教学的质量。此时,教师可以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并且借此提出相应问题,促使学生有明确的思考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土电话”,然后邀请两名学生,让他们分别拉紧各自的棉线,并将手里的听筒放在自己的耳朵上,同时将自己的另一只耳朵紧紧地捂住。此时教师将振动的音叉放在棉线上,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否听到了声音,声音又是怎样传到耳朵中的呢?通过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一些求知欲,进而实现学生思维的有效扩展[3]。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引导教学,将课堂的主要时间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面对相关问题时能够自主找到答案。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之前的教学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并重点研究不同材料的声音传播效果。将之前的棉线换成其他材料,如钢条等,并且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需要保证更换的材料与原先棉线的长度、厚度等都相同,并且音叉放置的位置和耳朵放置的位置也要一致。在实验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进行认真、详细的记录,进而增加更多的理论依据。
(四)汇报成果,评价总结
        通过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和总结,即包括钢条、木条等四种材料都能够实现声音的传播,但是实际的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教师需要进行实时的反馈,并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除了评价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以外,还需要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等,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评价的全面性,促使学生增加更多的学习自信心,实现科学学习的良性循环[4]。
结束语:
        总而言之,STEAM教育理念更为关注和重视将多种学科的知识理念糅合在一起,为学生创建更为合理化的科学教学情境,并且促使这些知识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了良好的推动科学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作为科学教师,需要基于此新型教育理念之下,重点结合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发现等一系列的学习过程,最终实现自身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林临婧.项目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08):136-137.
        [2]潘伟锋.小学科学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以“轮子”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02):55-57.
        [3]温飞洪.STEM模式下的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5):46.
        [4]张亚敏.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课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10):35-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