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霞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第十四小学 037000
摘要:汉字教学应以规范字为主,藉以导正学习者之书写与用字习惯,然而,俗字亦为汉字发展之重要环节,其发展尤与规范字唇齿相依、密切相关。因此,以广义俗字为研究范畴(包括台湾部分繁体字、大陆少数简化字与相关异体字),并以语文教学为目标,试从字形发展角度,重新审视其与汉字教学关系,拟探讨以下几项主题:(1)俗字类型;(2)俗字历时性与共时性发展;(3)俗字在汉字教学上之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字形发展;汉字教学;俗字;汉字规范;语文教学
引言
语文教学以规范字为主轴,以确立识字与写字之规范标准,然而,在汉字发展史上,俗字亦为不可或缺之一环,换言之,俗字不仅有其文化发展意义,更有其实用与应用价值。因此,本文试以俗字为研究范畴,探讨其与汉字教学之关联度,并提出几项建议。
1俗字类型
关于俗字类型,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主要以敦煌文书及宋元以来的话本、小说等为材料,总结有“增加意符、省略意符、改换意符、改换声符、类化、减省、增繁、音近更代、变换结构、异形借用、书写变异、全体创造、合文”等13类。有些类型之下又涵盖若干小类,例如“减省”,包括用简笔代替繁笔、符号代替、省略某些不重要的部分、合并相同或相近部分、据草书楷化等5小类。分类虽细,但却使有些小类之间难以截然分开,有些有特点的类型又不便凸显,而其他大类如“省略意符”本身又可以纳入“减省”一类,与其他五小类并列。方孝坤区分徽州俗字类型,在此基础上虽有分合,但有些类型的命名还不太缜密,如“简化、繁化”之类,表明的是文字发展的趋势,不宜作俗字类型之名。
2在俗字之历时性与共时性发展方面
(1)正俗并存且相依。在汉字各发展阶段中,规范字与俗字应是共时存在的,换言之,规范字与俗字皆为汉字体系之一环,规范字因规范因素而成为标准字,其他字体则成为民间俗字,然而,由于各阶段规范程度之不同,俗字亦有成为规范字之可能,即如陈宝勤所云“俗字与正字是在同一历史平面上相对而存在,不同历史时段有不同的正字与俗字,……俗字伴随着正字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正字的演变而发展”,是故,规范字与俗字之发展相互依存,其文字生命之周期,端赖其例在整个汉字体系中使用之频度与可靠度。(2)正俗必有其字源。文字之使用,必有其字源,非一朝一夕所肇造,故规范字具有此性质,而俗字亦然,例如:据学者之研究成果,知俗字或源于规范字字体而异化者,大抵有“笔画变形”“构件变形”“构件位移”“简化字形”“偏旁代换”“繁化字形”“草书楷化”“类化(上下相因)”“适当类推”等九类,再如形声结构之“改换声符”“改换意符”与“完全新造形声字”等,亦属此范畴,此等分类方式,有其文字学研究上之意义,另或涉及使用者之社会与心理因素等。凡此种种,知俗字必有其形成之来源或过程,此在汉字教学上相当重要,更是作为辅助教学之重要参考依据。(3)正俗界定模糊。如黄沛荣所云,俗字具“广狭”二义。故若欲辨识俗字,实应以“规范”标准作为最低底限,以区别通俗用字,并以文献所见明言俗体例为基础研究范畴。
3俗字在汉字教学上之意义与价值
(1)俗字之实用性价值日常生活中常用之俗字,虽非规范汉字,但在民间特定喜庆场合、甚至特定语料中,仍可习见其用例,因此,此类文字若能纳入教学范畴,应能提升学习者在社会上之汉字辨识度。(2)俗字与简化字之学习汉字之学习,应以规范字为优先学习对象,具一定之基础后,再学习简化字,则自然能驾轻就熟,此乃汉字教学之标准程序,更能符合汉字之发展情况,然而,部分简化字取自俗字,此类俗字若能纳入汉字教学或繁简转换学习之范畴,相信亦可有效提升学习成效。(3)俗字与书法教学之关系书法教学向为汉字教学之重点,而在俗字体系中,仍多存与楷书碑帖相近书写笔势之例,此尤以欧阳询与褚遂良等大家之笔势最为常见。是故,以特定俗字搭配书法教学,亦可相对提升学习者在书法上之造诣。(4)俗字与境外汉字教学之关系在汉字文化圈国家中,其文字体系仍保留部分与俗字相近之字体,其语义、语用上,虽然我国俗字未尽相同,但仍可考虑选取部分音义相近者实施教学,应可有效提升汉字文化圈学习者之学习效率与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之辨识能力。(5)俗字与汉字教学法之关系如上所述,就字形结构而言,汉字教学法有所谓字源教学法、字根教学法、部件教学法与方块教学法等分类,若再以教学目标、教材来源与教学对象而论,则此类教学法与俗字之关系或可界定如下:(1)部分俗字能反映字源,甚至保留古体,此类特定俗字之教学,可搭配字源教学之实施,以强化文字传承之文化性。(2)多数俗字简化之趋势,或省去形符、保留声符,故容易造成文字表意上之窒碍,但在实施字根教学时,此类字例反而可以避免别字之误用,主因其保留了本属字根之声符;惟部分声符替换字例,因其表音更为准确,若其例字频够高且属两岸之通体字,则又可作为优先实施教学之字例。(3)俗字之产生原因,多是为了因应书写实用度与便利度之要求,因此,以强化学习者组字记忆功能之部件教学法,适时导入俗字教学,或有其意义,但因部件分析方式,较部首更为琐碎,无法突显部分特有笔法与部件之相应度,因此,在实施部件教学时,仍应稍加留意。(4)俗字之书写形构,基本上,亦符合于汉字方块结构要求,然而,部分俗字简化过甚,进而使原有之方块结构须作调整,此则容易影响学习者辨识之效率,因此,若在方块结构教学法导入俗字,恐须考虑其结构变化度。
结语
俗字之演化,终究属汉字体系发展之一环,虽受到历代规范性之影响,俗字始终处于汉字教学之附属角色,甚至为教学者摒弃而不用;然而,就语言文字发展角度而言,正俗字皆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而俗字既为此生活文化圈之一部分,自然有其一定之意义与价值。今本文以俗字教学为析论主轴,尝试提出几项不成熟之意见与看法,冀祈学界先进不吝赐正!而根据上文之分析与归纳,这几项结论或建议,包括:(1)建议将高频,且与规范字通用无别之俗字,纳入教学范畴。(2)特定俗字教学可强化书法教学之成效。(3)可适时引入特定俗字作繁简字体之转换教学。(4)建议将民间特定语用或场合所见俗字纳入教学范围。(5)部分俗字在进行教学时,须考虑其字源、书写实用度、部件混用度、方块结构、声化程度与通假转喻关系等标准,谨慎明辨之。(6)实施俗字教学,可适时搭配字源教学法与字根教学法。
参考文献
[1]褚群武.俗字对规范字字体的变异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1-72,147.
[2]褚群武、刘玉邦.俗字的理据性及其俗用现象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75.
[3]胡锦贤.汉语俗字的产生与应用.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2(3):61-66;陈宝勤.汉语俗字的生成、应用、传播[J].语言文字应用,2005(2):135-140.
[4]黄沛荣.对外汉字教学的策略与重点[C]//第十五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4.
[5]黄静吟.论两岸文字标准化之“字体”与“笔顺”评析—由古文字观点来探讨[J].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08(2):69-87;林登顺、王俪桦.海峡两岸[J],汉学研究集刊,2015(20):15-34.
注: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规划课题《小学字理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GH-18355)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