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多声部歌唱能力提升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期2月   作者:叶庆玲
[导读] 小学中段的学生开始接触多声部歌曲,面对难度较大的多声部歌曲教学,我们经常会出现教法不够有趣、学法不够多样、合作不够默契等问题
        叶庆玲
        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实验小学   浙江省丽水市  323800
        【内容摘要】小学中段的学生开始接触多声部歌曲,面对难度较大的多声部歌曲教学,我们经常会出现教法不够有趣、学法不够多样、合作不够默契等问题。面对这一现状,笔者以人音版三四年级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听觉入手,轮唱感知多声层次;视觉提升,手势辅助音高训练;视听合作,编图形谱促旋律学习;触觉升华,器乐入课增进音准;三感融合,趣味律动练多声合作”五个教学策略,期待同行们探讨、指正。
        【关键词】  多声部训练  听觉  视觉  触觉  
        多声部歌唱是一项综合音乐能力,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音准,还要有一种立体化的思维方式。小学中段的学生刚刚接触多声部歌曲,之前未进行过专项训练,因此学习多声部歌曲难度比较大。心理学的NLP(神经语言程序学)发现,人类获取信息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
        那么,我们该如何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有效获取信息,学会多声部歌唱方法呢?本文结合人音版小学中段教材,探索结合三种感元类型,提升小学中段学生多声部歌唱能力的具体策略,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多声部歌唱方法。
        一、小学中段多声部歌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顺应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小学音乐教学坚持创新,结合学生所处学习阶段,建立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音乐课堂。在音乐课堂中,多声部歌唱能力的训练至关重要,不仅需要对学生的音准、节奏、歌唱速度力度等基本音乐要素进行训练,还需要树立和声概念,让学生学会合作,建立综合音乐素养。从目前小学中段多声部歌唱能力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我觉得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法不够有趣
        人音版的小学音乐教材,进入中段后出现了多声部歌曲,比如三年级上册的《钟声叮叮当》,四年级学唱歌曲中有10首是多声部歌曲。众所周知,多声部歌曲教学存在不小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有的教师专注于给学生示范演唱方法,有的教师仅停留在欣赏歌曲,还有的教师重视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演唱方法的指导……总而言之,这些教法都不够生动、不够有趣,上完课大部分学生未能掌握多声部歌唱方法。
        (二)学法不够多样
        小学中段的学生心理较为幼稚,声带处于重要的发育阶段,在刚刚开始接触多声部歌曲时,对于音乐审美能力及技巧等认识不够,缺少和声体验,音准、节奏、节拍都不稳定,声部统一存在难度。我曾经想通过反复聆听,让学生利用记忆去掌握一声部的旋律,但各声部一起演唱时,会出现相互干扰,学生依然把握不了音准,结果就是旋律、节奏更模糊,缺乏情感,音准偏差。我就在思考,怎样可以用三种感元来刺激听觉,训练听觉,开展梯度式趣味训练。
        (三)合作不够默契
        合作学习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多声部训练时,合作、和声、和谐是最重要的。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跑调”、声部不融合等现象是家常便饭,而机械反复练唱,不仅没有改变声部间互串现象,也使得合作很牵强,很难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时达到各声部音响的均衡与统一。
        二、小学中段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探究
        (一)中段多声部歌曲分析(人音版为例)   
        笔者通过分析教材,将中段多声部歌曲统计情况如下:

        根据图表信息,发现三年级有四首多声部歌曲,四年级的多声部曲目较为全面,且歌曲篇目较多,有十首,占歌曲总数的31.25%。我在教学中,经常把这些歌曲进行分类训练,例如《美丽的黄昏》、《嘹亮歌声》等轮唱歌曲为一类,《愉快的梦》、《阳光牵着我的手》、《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第二乐段是二声部的歌曲归为一类。同一类放在同一个时段教学,在教学中寻找类似的教学策略。
        (二)中段多声部歌曲教学实施策略
        1.听觉入手,轮唱感知多声层次。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在低段时学习了齐唱,对单一的节奏、旋律已有一定的把握。到了中段,我们可以经常让学生对比欣赏齐唱、重唱、合唱的不同特点,听听高低声部的旋律走向、找找两声部的相同之处,仔细聆听自己及他人的演唱,每节课都把听音、音程训练当铺垫,在多声部歌曲教学时,可以先从轮唱开始。
        轮唱介于齐唱和合唱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轮唱教学,也应该遵循由简到繁的过程,先以聆听为主,再做准备练习,选择的篇目应该是较短和熟悉的歌曲。 比如我在教学中,将《嘹亮歌声》、《美丽的黄昏》、《龙里格龙》归为一类,先进行一小节的轮唱,再尝试两小节或一乐句的轮唱。
        教学时先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练习轮唱,再将学生分为三声部进行轮唱。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老师先唱,学生两小节后开始唱;也可以第一声部由老师领唱,第二声部由男生唱,第三声部由女生唱;还可以老师进行示范,分组给予手势提示第一小组加入唱,第二小组随时做好准备,当老师给予手势,就继续加入进来,第三小组依次唱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三声部轮唱。同时,一些单声部歌曲也可以创编成轮唱,课堂上经常开展轮唱练习。如四下《西风的话》《我们大家跳起来》。

        2.视觉提升,手势辅助音高训练。
        在音乐学习中,手势其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学习的辅助手段。在进行多声部歌曲教学时,学生对于音高、音准把握有难度,如果能在教学中运用科尔文手势,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可以有效增强对音高、音准的把握。“柯尔文手势”指的是借助七种不同的手势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通过手势把旋律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让学生用视觉感受音的相对高度。其实小学中段是学习音乐的黄金时期,也是解决音准、音高的关键时期,柯尔文手势直观且具有空间感,运用得好效果很不错。
        在刚开始多声部教学时,我就先教“柯尔文手势”。请学生双手握空拳,将手的位置放于腹部平行,do(是小手攥拳头) 、mi(是我的小平台)、re(是快乐小滑梯)、fa、mi、sol、fa、la……随着旋律的上升,左右手三度音交替逐步上移,巩固几次,加深学生印象。根据旋律的变换改变手势的位置练习音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课堂环节,而且对于精准音律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钟声叮叮当》时,高声部是sol,低声部是do,就可以用手势左手高sol右手低do提醒学生音高,老师先唱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接下来是分小组合作唱,老师需用手势提醒大家,因为这首歌曲低声部有很多重复的音律,用柯尔文手势更能强化学生对于旋律、音高的理解。
        3.视听合作,编图形谱促旋律学习。
        课程标准提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方法多样,引导多元……”。我觉得,在多声部歌唱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采取“图形谱”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图形谱可以让学生观察各声部旋律的起伏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图形谱应充分考虑音乐的基本要素,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快的把握好歌曲的旋律。
        例如学习歌曲《月亮月光光》时,我结合旋律的特点和歌曲情境编图形谱。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歌曲表现的意境,在黑板上出示各声部的曲谱,让学生聆听并哼唱,然后描绘“月亮”、“星星”,根据音高画出一高一低两组旋律线,也可边听音乐边画图谱,想象愉快的夜景;接着把学生分成月亮组(高声部)和星星组(低声部),在角色的情境中各自练习不同的声部旋律;最后让学生用和谐的声音,表现星月交辉的情境。再如三年级歌曲《柳树姑娘》,我用图形谱画出柳枝表示第一声部,那纤细的三片柳叶随风飞舞表示第二声部。先让全班同学边画柳枝边进行一声部的齐唱,接着部分学生边画柳叶边学唱第二声部,之后要求学生相互聆听,完成“柔顺的柳枝”与“活泼的柳叶”合作演唱。教师负责点拨不足之处,调动学生保持音准、节奏的稳定。这两节课都十分有趣,学生唱得也很好。
        
        再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歌曲《小小少年》中的第二乐段
       
        看似非常简单的二声部旋律,节奏节拍相同,根据旋律音叠三度为主的编配方法构成的二声部。“两位少年同时出发在第几小节分开唱?”我在黑板上先同时画两条不同颜色的旋律线,唱到二声部时,左右手各一只粉笔画出“路线”的不同高度,让学生模仿我边画边唱,学生渐渐就能唱对音准了。
        由此我总结出,合适的、巧妙的声部图谱,通过看看、画画、唱唱等方式,调动视听觉多种感官的体验,可以让难点顺利解决,让学生更好地演唱歌曲。
        4.触觉升华,器乐入课增进音准。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莫塞尔曾说:“器乐教学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器乐入课堂是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途径。学生以手口来感知乐器特色,能调动触觉经验,由浅入深地掌握演奏技巧,学会音乐知识。
        在中段多声部歌唱教学中,我选择了两个班级,成立竖笛实验班和葫芦丝实验班,在课堂上开展多声部演奏学习。从手型到手指触键,从口型到气息运用,对比连奏断奏,发现器乐进课堂不仅可以活跃音乐课堂的氛围,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音准,学生在演奏中渐渐发现了音高的区别,“跑调”现象减少,同时协调了学生的嘴和手。如在《大家来唱》教学时,我利用竖笛分组进行二声部吹奏练习,改编第二声部乐谱,学生分别吹奏各自声部旋律,钢琴辅助旋律学唱,适时交换“歌手”与“乐手”的角色。在练习中学生慢慢树立起音准概念,识谱能力有所增强,眼、手、口并用,增强了学生相互配合的学习习惯。
        5.三感融合,趣味律动练多声合作。
        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和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都强调音乐实践的趣味性,注重体验感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音乐课堂学习经常受教学环境、时间、抽测压力等影响,趣味性不够强。为了让学生精准地掌握多声部旋律,我觉得可以参考奥尔夫和达尔克罗兹的教学法,运用音乐律动、节奏声势等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三感体验多声部合作。
        例如歌曲《龙里格龙》,课前先让学生去了解京剧的唱、念、做、打,在模仿京剧动作的体验中,选择一组动作轮流模仿。教师示范主题乐句,学生分组轮流模仿高声部花旦、低声部净角的动作,边做律动边唱各自声部旋律,在动作模仿中学唱歌曲。

        也可创设情境,学生转变成戏迷票友的角色,观看表演。还可以唱和着旋律用戏曲动作轮流亮相,在乐句尾休止符“0”处用梆子敲击节奏(X X),增强多声部歌曲训练的趣味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觉得轻松、玩的不亦乐乎,听赏、模仿、表现能力也慢慢得到了提高,声部间的声音更清晰了。
        总之,在小学中段多声部歌曲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提升学生多声部歌唱能力,不仅需要三感融合,还可以进行音乐的叠加、创意性“加花”等内容,实施策略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只有善于采用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以及情境创设,才能增强学生学习多声部歌曲的兴趣,培养多声部歌唱的习惯,掌握多声部合唱的技巧。善于总结策略,顺应时代潮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就能让孩子们真正学好多声部演唱。
        参考文献:
        [1]罗可曼. 多声部音乐听觉能力的建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方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原本性”理念在初级合唱训练的运用 戏剧之家
        [3]周如珺. 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感知能力初探 基础教育研究 2013  
        [4]潘秀姣. 小学低段多声部节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北方音乐 2014
        [5] 张力文.楼丹丽.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初探  新课程(小学) 2013
        [6] 钟欣沛. 浅谈奥尔夫教学法与童声合唱教学相融合的可能性  当代音乐 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