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措施探析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期2月   作者:赵美
[导读]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古诗教学较重视“理性分析”,主要是以“解释诗词大意,赏析优美词句,介绍创作背景”为主
        赵美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河西小学  271600
        摘要: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古诗教学较重视“理性分析”,主要是以“解释诗词大意,赏析优美词句,介绍创作背景”为主。这种讲解的模式,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乏味,较难从中感受诗歌的美好。而诗歌是形象的语言,音乐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每一首好诗都是一部声韵协调、朗朗上口的声音作品。体会诗歌美的最好方式就是吟诵。语文学科,不该只用眼睛来学习,心、眼、口、耳并用,才能获得最好的体验。有鉴于此,下文通过充分结合相关文献研究以及自己多年工作实践经验情况下,主要就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措施展开探析,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吟诵教学;措施
        古诗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积淀,是我国的经典文学,精练的语言中包含着诗人强烈的情感。在新课程标准中也设定了许多小学生必背诗篇,其中包含了唐、宋、元、明、清等诸多朝代的古诗,我们常说“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是我国经典文化的最好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吟诵,只有有感情地进行吟诵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写诗时的心情,更好地领略古诗的风采。
一、反复诵读,感受诗美
        要想学好古诗,我们要借鉴古人的学习经验,先不做过多的解释,也不要太多花哨的活动,只管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以《望洞庭》一诗教学为例,教师在没有吟诵基础的班级执教,引导学生层层诵读,读出诗歌节奏和韵味。
        师:读诗只读准字音可不行,要讲求平仄和押韵,这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出示诵读符号,教师带着诵读手势范读。)
        师:这些符号叫平仄符号,是根据读诗时字音的长短高低划分的。来,我读一句,你们跟着读一句,我们来读一读。(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师:有没有发现这些符号的秘密?横线怎么读?
        生:拖长读。
        师:竖线呢?
        生:比横线读得短一点。
        师:感叹号怎么读?
        生:重读。
        师:标横线的,我们叫它们平声字,标竖线的是仄声字,标感叹号的最奇特,是入声字。(教师一边总结,一边教手势。)
        师:三个红色的字,就是这首诗的韵脚。请你们跟我读,轻一点,拖长音。
        (学生读。)
        师:总结起来,就是平长、仄短、入促、韵长。
        师:把手伸出来,带上吟诵手势,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学生反复练习读。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诵读是不断体会诗情的过程,是涵泳、熏陶和内化的过程,这样长长短短、轻轻重重地读,诗的节奏、诗的韵味就慢慢出来了。
二、读诗成画,品味诗语
        读懂字面意思,理解诗歌大意不是学习诗歌的目的。叶嘉莹先生认为:“诗歌之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诗歌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而活泼的不死的心灵。”小学语文《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学习诗歌要“注重情感体验”,教学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去感受、体会诗人、诗歌的情感,由此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在执教《望洞庭》时,通过第一环节层层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后,引导学生走进诗句,去想象“如水的月光洒在湖面上,湖光和月色交融在一起”的和谐美,想象“水平如镜的洞庭湖就像没有磨过的铜镜”的朦胧美,想象“苍翠欲滴的君山像一枚青螺躺在银盘里”的玲珑美。在声音长短、高低的变化中,藏着平仄交错的美感。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通过诵读去想象画面,感受画面,从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和谐、宁静之美。
三、意象探寻,体悟诗情
        诗人在诗歌中将情与景相融,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是“诗味”的重要元素。意境的感悟,往往源于对意象的感受。所以,我们在教学古诗时,一定不能脱离意象孤立地进行意境的分析。

教师在执教《山居秋暝》一诗时,引导学生探寻意象,感受意境。全班诵读,指名诵读,师生共读,在缓慢、悠长的节奏中,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傍晚山林的清幽空灵,再通过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等意象,想象明月照、清泉流、浣女笑、渔舟过的画面,感受动中之静、实中之空。诗缘情,情缘景,不懂诗歌的意象,很难真正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通过意象探寻、意象还原、意境品味、交流讨论,从物象的“空”到心灵的“空”,在层层深入中感悟诗境,体味诗情。
四、设身处地,读透诗心
        诵读积累不是诗歌教学的目的。古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往往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要理解古诗,真正读懂其中的“诗情”,就必须走进那个时代,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去诵读,去体验感悟。正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每一首诗都是诗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的写照。学生通过诗人读懂诗心,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诗情的陶冶和感化,这就是“设身处地,读透诗心”。例如,在《望洞庭》中,“诗豪”刘禹锡仕途坎坷,一生屡遭挫折,但并没有悲观处世,反而胸怀豁达,为诗洒脱豪迈;在《山居秋暝》中,王维深得佛学妙理,心地空灵超脱,“空山”其实是诗人内心的外化。
五、正确吟诵,体会大概意思
        (1)正确理解题目。吟诵古诗之前,首先需要对古诗的题目进行解读,将古诗题目的含义解读清楚,才能帮助学生进行下一步学习。有些古诗的题目较为难读,不好理解,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题目完全不符合现代用语的习惯,很难理解。但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正确理解古诗题目,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2)读准古诗每个字。在阅读古诗时只有正确掌握每个字的读音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例如,《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许多学生分不清读音,而只有将字读正确才能理解诗意,所以教师就需要尽快帮助学生纠正读者。(3)读懂大概意思。在初步吟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初步理解诗意的能力,许多古诗较为浅显,学生初步吟诵就能体会其大概意思;有些诗词诗意比较深刻,学生就很难理解,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吟诵,掌握古诗节奏,体会抑扬顿挫,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一般古诗中的节奏与韵律都体现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跌宕起伏。例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学会吟诵,也更容易理解其中“缘”字的妙处,更容易体会其中的意境。
六、反复吟诵,体会其中诗境
        (1)吟诵体会意境。吟诵古诗,不仅是理解古诗,也是在进行一种文化的体验,体会诗词的美妙、情感的饱满,感受其中优美的意境。体会意境能促进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破阵子》,醉梦里在油灯下观看宝剑,梦醒时分军营中号角声连成一片,逐渐衍生出壮烈的气氛,“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会逐渐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变化,战斗的场景浮现在眼前。最终“可怜白发生”,吟诵到这里出现了巨大转折,情感从最高点跌落万丈,学生能充分体会到其中请缨无路的悲愤。整首诗完整地体现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的意境,蕴含着饱满的情感,学生只有在不断吟诵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意境。(2)吟诵体会感情。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最终还是需要理解诗人的感情,理解古诗的感情,学习其中蕴含的精神。我们结合《泊秦淮》进行分析,诗中前半段写秦淮夜景,迷离的月色和烟雾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岸的酒家。学生在读这句诗时需要反复吟诵,体会其中的景色柔美,找到其中的逻辑性,“夜泊秦淮”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则引出了下文,由此触动了诗人的情感。进入了“商女不知亡国恨”,暗喻统治者只知享乐,却没有认真治理国事,诗人对统治者的忧虑体现在其中,“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最后进行讽刺,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与感慨。诗人的感情在诗句中得到了丰富体现,需要学生仔细吟诵、体会。
七、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深刻感受到,吟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适应儿童语言发展需要。学生在每日的诗文吟诵氛围中,认识吟诵,了解吟诵,并初步掌握吟诵规则,由声音去体悟古诗文的内涵。学无止境,研无止境,在古诗吟诵教学取得微小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将研究引向深入,赋予其时代内涵,是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要继续探索的内容,期待更多的同行和我们共同探索,携手并进。

参考文献
        [1] 陈晓霞.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分析[J]. 文存阅刊, 2020, 000(002):60.
        [2] 高正春. 小学语文古诗诵读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 科幻画报, 2019(5).
        [3] 侯海婷. 小学生古诗文诵读习惯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20(10):39-39.
        [4] 刘丽娜. 吟诵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9.
        [5] 吕兰. 小学语文古诗诵读中的问题及对策[J].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 000(003):P.98-98.
        [6] 田发财.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分析[J]. 家长(上半月), 2020, 000(001):8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