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实践中构建“重心下移”的“活”课堂——以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期2月   作者:魏娅男
[导读] 新基础教育已经在我校实践了四年,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
        魏娅男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100101
        【摘要】新基础教育已经在我校实践了四年,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本文以《为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设计为例,通过多角度质疑、引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重心下移”、群文阅读、联系时事等方法,实践新基础教育理念以及小学语文课堂“重心下移”,旨在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 重心下移 小学语文
        
        近四年来,在我校引进新基础教育新理念,从新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在教育活动中唤醒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真正活跃起来并获得发展。新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求教师将课堂和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活力焕发出来,营造充满生机的教学课堂。
        一、“新基础教育”的理念
        新基础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活力的焕发和学习主体性的凸显,其宗旨是从生命整体性出发来唤醒生命,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实践观为基础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以发展观为核心来转换师生生存的方式,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充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1]。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并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凸显教师的在创造性来让教育过程充满智慧[2]。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名学生,充分做到“重心下移”,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重视每一堂课的质疑环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二、“新基础教育”中的“重心下移”
        “新基础教育”研究认为:当代中国学校正在经历的转型,涉及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和动力内化等五个方面[3]。
        以“重心下移”为例,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心下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文教育对象与目标的“重心下移”。从关心少数语文“尖子”生,致力于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的基础。二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心下移”。三是学校层面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4]。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重点在前两方面,教育对象、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重心下移”。
        三、“重心下移”理念下的“活”课堂——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
        “重心下移”,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充满生命力,使课堂成为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最佳场所[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教材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课文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
        学生在本册书第二单元学会了从多角度进行质疑,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的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结合质疑,制定目标——“教学目标、对象”的“重心下移”
        学生在第一课时质疑了一连串的问题。有从内容本身出发的问题,如:“那条街上为什么热闹非凡?”、“周恩来为什么左顾右盼?”“为什么周恩来思考很久才回答?”、“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外国人,反而训斥中国女人?”、“周恩来是怎么想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有从写作背景出发的问题,如:“中国的土地为什么被外国人占据了?”……等等。以上问题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进行了归类并解决了一部分,基于未解决的问题以及课后题,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深入理解“中华不振”,梳理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通过对比三篇课外阅读,学生进一步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通过联系国情和国际形势,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并说清楚理由,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怀。
        从目标的设定上看,结合了学生实际存在的疑惑,从学情出发,目标下移。
        (二)课外延伸,课中交流——“教学内容”的“重心下移”
        课前,学生搜集了三方面的补充资料:周恩来生平简介;文章写作背景;当时的中国被欺负的小故事。因此在理解“中华不振”时,就会更加深入。适时适度地在课堂中插入补充资料,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群文阅读,增加广度——整体关联
        《钱学森回国》——钱学森
        《到自己的祖国去》——华罗庚
        《归国博士》——杜子威
        学生从以上文章中挑选一篇最感兴趣的进行阅读,批注自己的感受、交流。从而对比相同点、不同点,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都在心系祖国。这正是单元学习最初所提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结合时事,发散思维——读写结合
        祖国的今天之所以发展的越来越好,就是因为有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人,他们有自己清晰的目标,有自己远大的志向,并为其努力奋斗。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
        整篇设计联系了第一课时、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关联了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设计上关注了整本书的语文要素、人文主题和能力训练点,遵循了“新基础教育”的设计原则。
        从课前预习中的多方质疑、资料搜集,到课中的组内交流、组间补充,再到最后的练笔高阶思维训练,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新基础教育的引领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改变,“重心下移”,学生是课堂的中心越来越凸显,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并获得发展。
        四、结语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下进行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重心下移”,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上真正开始改变,更加有助于构建有效课堂教学。在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成事”更要“成人”,绽放生命的光彩。[6]

        参考文献:
        [1]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A].福建教育出版社.
        [2]李政涛,吴玉如.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A].福建教育出版社.
        [3]李政涛,吴玉如.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A].福建教育出版社.
        [4]李政涛,吴玉如.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A].福建教育出版社.
        [5]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理论纲要[J].上海教育科研,2001(02).
        [6]邓超凡.新基础教育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益智课程研究,20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