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培育小学生规则意识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期2月   作者:王向丽
[导读]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中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意识越强,则说明人们的素质越高,社会越进步
        王向丽
        平顶山市湛河区东风路小学

        摘要: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中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意识越强,则说明人们的素质越高,社会越进步。学校是培养学生学知识、学做人的地方,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小学时期作为培养学生习惯、规则思维的关键阶段,对增强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及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小学生形成规则意识的有效策略。再将这种策略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反复应用、完善,最终使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得到提高,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培育 规则意识 策略研究
        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学生成为家庭“小皇帝”“小公主”的越来越多;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随意性、无组织、无纪律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在课外游戏时普遍有行为霸道、不懂谦让的倾向;在家庭生活以及与人交往时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的行为也时常发生;校外不遵守交通规则,“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上公共交通工具”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家长和孩子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都比较淡薄,遵守规则的习惯养成比较欠缺。
        规则意识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有“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之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按规则办事”已成为一个基本准则。
        一、规则意识的意义
        规则是由集体,社会,国家共同制定的,得到一致认可的规章制度,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小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规则意识的认识程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经常发现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相当淡薄,主要表现在:对规则的意义缺乏深刻理解,在对规则的遵守上言行不一,出现问题时得过且过,把重心落在智力上,即:类似“耍小聪明”的违规上等等。所以,从长远意义上小学德育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让学生参与制定一些规则,了解规则
        学校的规章制度大都是以成人的眼光和成人思维的角度制定的,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不准乱扔拉圾”、“不能践踏草坪”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而学生只是一个执行者,这种被动的执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一种潜在的逆反。如果我们尝试换一种思维,让学生参与制定一些规则,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规则意识的培养要以班级为主阵地,班主任应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主导者。班主任在学期初要组织学生制定班级公约、班规、班训等,这些规则的制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但也不能完全放给学生,班主任在组织时应注意引导。如:班规的制定,可让学生每人写几条,鼓励性的和禁止性的都要写,再经大家讨论、筛选就可以确定好班规。这样做达到了对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也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
        让规则的遵守者了解规则,这是规则意识的首要内容。学生只有了解规则,理解规则的意义,才能提高对规则的认识。我们必须耐心地为学生讲解各种规则,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课。
        三、以活动为裁体,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
        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强化规则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针对学生乱扔拉圾现象,我们可以开展“今天我值班”体验活动或“我是校园小卫士”活动,让学生感受乱扔拉圾是一多么不文明的习惯。针对一些学生不遵守楼道安全规则,我们可以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楼道具安全教育活动,让这些学生体验一下“逆向行走”、“飞速追逐”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让其产生后怕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再如,我们要求学生“不要践踏草坪要爱护小树”等,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参加种草、植树,给小树命名等活动,将学生自己的劳动融于其中,这样让其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生命的可贵,才能更好的树立起“爱护花草树木”的规则意识。


        四、教师的示范作用
        作为老师,我们希望学生按照“规则”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我们更重于说教,更善于说教,其实千言万语不如让学生真切地看到我们的行为,让规则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他们从我们身上感受到“规则”的力量,增强规则意识。但有些时候,作为教师却未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潜意识中,就让学生失去了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规则教育的内涵,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未来的一代树立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从小树立起规则意识,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发展,我们年轻的一代才会更健康成长。
        规则意识教育需要教师贯穿始终,从规则的制定到落实,都需要教师积极参与,更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树立榜样。
        五、适当的惩戒
        了解了规则,明白了规则,并一定就意味着有了规则意识,因为规则意识除此之外,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一方面,学习规则的最终目的是要遵守规则,另一方面,具有规则知识的人并一定就遵守规则,而可能相反,越能违反规则的人可能就是非常了解规则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不遵守规则,比没有规则更可怕”。所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既要让学生了解规则知识,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白不遵守规则,是要受到相应惩罚或者付出代价的。
        1.适当采取“自然惩罚法”。不遵守规则是要受到处罚的,当然这种惩罚有的是即时必然产生,如“用手直接去触高压线”;有的是潜在可能的,如“横穿马路”。不遵守规则同样会产生危害必性,这种危害既是对自己的,也是对社会的,即社会危害性。而规则意识的形成往往是在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减少这种危害的产生,降低维护规则的社会成本。教育虽然是以表扬、鼓励为主,但是一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很脆弱,所以适当选用惩罚的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会有好处的,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是有益的。如对于不按规定打扫卫生的学生,可以在认识到错误的前提下,适当的增加打扫卫生的时长;对于不爱护花草树木的学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使其负责看护校园花草树木;对于不遵守公共卫生的,可以让其清理和保护公共卫生等。
        2.教育、校正“侥幸心理”。由于大多数违反规则的后果是潜在的、隐性的,所以学生会常常对自己违反规则找出理由或借口。如我今天在马路上靠右行,并没有发生事故;某同学在楼道内打闹并没有造成伤害等,所以我出可以这样去做,不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我们要教育学生,使其明白,一次不发生并不是不会发生,一旦发生就会付出学生的代价,甚至是生命。侥幸心理是培养规则意识的最大敌人。还有,学生有时不明白一次与多次、一人与多人、量变与质变的的关系。如不让踩草坪,我踩了一下,草并没有死;不让摇树,某同学摇了一下,树怎么没有死等。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如果多人踩草,多人摇树,从都这样结果会怎么样?后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3.注意防范“第一次真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一定要注意对“第一次”防范与教育。显然,许多不遵守规则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如第一次迟到、第一次闯红灯,第一次……一个人规则意识的缺失,最终可能会轻视人间的一切规则,甚至会走向违法犯罪。对此,作为学校在制定一系列规则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监督措施,不能仅仅只将规则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规则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新话题,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视角。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去营造一个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整个社会就能有序的运转;当学生的规则意识则他律转为自律时,人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当我们外在的给成了内存的行为准则后,我们就会真正构建起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谢朱丹.如何在启发式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J].新课程(上),2015-10-08.
        【2】王春燕.小学生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以F小学为例[J].亚太教育,2015.
        【3】徐宗宇,王晓晶.小学生规则意识教学技巧分析[J].教育之友,2018(02):45-48  
        【4】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阀与核心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