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蔓
茂名市电白区博贺镇博贺小学
摘要:传统文化凝聚了千年文化精髓,记载了中国的成长历程,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先进的思想、优秀的精神理念,将其渗透到语文课堂,用先进的思想引领学生,用英雄故事感染学生,用优秀的精神理念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文化的祖国花朵,为国家建设助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传统文化渗透价值,探讨语文教学策略,为小学教学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引言:语文课本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中包括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作品,如:诗歌、散文,也记载了许多人物故事,传达出一些优秀的思想文化。通过语文教学课堂,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净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光芒。但是,当前语文课堂枯燥乏味,一味强调背诵记忆知识点,忽视了传统文化渗透与传播,学生参与课堂积极低,语文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何优化语文教学课堂,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渗透价值
(一)丰富语文课堂内涵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提高,如果只学习语文课本内容,远远达不到学生培养要求,还会影响语文教学效果。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文学知识,又有艺术作品,将这些融入语文课堂,构建立体多元的语文课程,可以提升语文课堂的教育意义。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化领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优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化传承和弘扬。
(二)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小学是学生储备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方法的重要阶段。把经典诗歌作品、广为流传的文化故事,带入语文教学的课堂中,组织学生赏析这些文化作品,一点一滴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慢慢喜欢上传统文化。同时,在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文化的表层含义,而是应该深究的思想和精神品质,剖析文化形成的背景,学习先进思想和精神品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在语文教材中探索传统文化
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根据课本纲要,梳理了每一课的教学重点,并在教学工作中,着重讲解这些重点字词、中心思想,忽视了课本教材的延伸,导致语文课堂内容单一,学生知识面也非常局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课本教材为中心,选取一些古诗词,或者蕴含传统文化的文章,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不同面,让学生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从中收获知识和乐趣。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古诗时,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的分析,赏析每一句诗歌的意思,明确指出重点字词,让学生基本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进行知识延伸,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深层含义,如:剖析作者的情感、猜测作者的创作心情。《望庐山瀑布》是一首风景诗,描绘了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情景,展示了祖国自然风光的魅力,李白以诗歌创作的形式,传达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热爱祖国、崇敬自然的思想情感。在赏析诗歌时,可以组织学生朗诵诗歌,让学生带入思想情感,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一边朗读一遍品鉴,感受每一个字词的力量,体会文言诗词表达的魅力,感受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实现与诗人的思想共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如:《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等,组织学生自主赏析,分析写作手法的差异、思想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的风格,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传承了传统诗歌文化,又将先进的、积极的思想传达出来,给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
(二)在课文阅读中鉴赏传统文化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将传统文化引入阅读课堂,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打造趣味横生的阅读课堂,让学生逐渐爱上阅读课堂。例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可以引入一些经典文化故事,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赏析,了解文化故事内容,挖掘故事背后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爱国之情、雄心壮志的抱负、无私奉献精神等等,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在三、四年级阶段,以知识积累为中心,组织学生阅读经典课外读本,让学生在积累阅读量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了解经典文学作品,又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认识多元化的文化思想,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在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也积累了许多阅读量,此时便可以开展“思辨”阅读教学,实现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的课文时,提问学生“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一些学生回答到“从乌鸦喝水的故事中,我学习到要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获取最后的胜利”,另个学生回答到“在遇到问题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多尝试一些方法,才能一步一步靠近目标”。在激烈的谈论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寓言故事传达的思想,明白了“面对困难,要积极思考解决方法,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尝试”的道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优化了学生综合素养。
(三)在实践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如:诗歌文学、艺术绘画、传统服饰、传统节日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都可以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实践活动的形式,如:举办诗歌鉴赏会、组织绘画创作活动、开展传统节日庆典等,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并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例如,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之一,所以教师可以举办班级活动“包粽子”,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用举办活动的形式,渗透和传承传统文化。在“包粽子”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大家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回答,待学生发表完意见后,再进行总结和归纳,向学生和家长普及“端午节“知识。在“包粽子”活动结束后,让学生结合活动体验,围绕传统节日,写一篇感想作文,谈一谈在“包粽子”活动中的收获。除此之外,在日常语文课堂中,也可以组织“英雄故事分享会”,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分别收集经典英雄故事,每个小组分享一篇故事文章,讲解故事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并说明分享这个故事的原因。在这一活动中,不仅可以传播优秀的精神思想,感受故事里“英雄”的魅力,还能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优化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利用语文教学课堂,渗透传统优秀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同时,通过开展经典著作阅读赏析、组织文化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也能优化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政军.浅谈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6):149-150.
[2]高江越.把握传统文化要素,实施传统文化教学[J].天津教育,2021(11):128-129.
[3]叶海英.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如何亲近优秀传统文化[J].天津教育,2021(09):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