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实施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5期   作者:赵海燕
[导读] 通过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并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赵海燕
        临潼区教学研究室
        内容摘要:通过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并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实施新课程 数学活动 教学 参与探索 合作交流
数学活动课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一、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作用与目标
        人们对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传统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学校课程以升学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开设的是有限的几门学科课程,音、体、美、劳、健康教育等科目往往被严重忽视,活动课程更是无人问津。部分同学误认为参加课外活动是浪费时间,糟蹋精力,耽误学业。一般教师更是不屑于过问课外活动,认为它是无关紧要的闲事。可见,这种价值观影响下,活动课的地位基本上是没有的。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全面的教育体制改革以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济、科技、教育竞争的需要。针对中小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全国各地开展了教育实验,大胆进行课外活动的实验研究,并先后提出了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等术语。但在这个阶段,活动课程也仍被视为学科课程的延续和有益补充,处于学科辅助地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全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笔者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改“学数学”为“做数学”,期望与国际数学接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展数学活动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口号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不难发现,我们数学课堂仍然难以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教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课堂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都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促进教育科学行为的巨大变化。
二、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课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如笔者在设计《截一个几何体》这一活动课时,做了一个前期准备:在上课之前,便引导学生准备一些易切割的立方体材料,如萝卜、马铃薯、粘土等。在做立方体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空间图形及实践操作经验。在截几何体的过程中,笔者没有直接将书上给出的结果展示出来,而是通过学生的切与截,让他们在操作中寻求结果。然后,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填写活动报告,总结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都由学生占主导地位,让他们在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在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多样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
1、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例如在教“有理数混合运算”时,笔者设计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取四张1(A)---13(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的扑克牌,其中,红色扑克牌表示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请先算出24点的同学任意抽出四张扑克牌,然后当众公布,想好24的同学马上到黑板写出过程。也可组织活动比赛,如可以是二人或四人进行小组比赛,也可搞面向全班、全年级的擂台赛。学生经常玩这种游戏,对他们运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在游戏过程中,快乐、竞赛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的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了《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后,笔者安排了一节电脑操作的活动课,使每个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七巧板的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创造园地”,让同学们及教师进行投票评价。由于注重普及,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
“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明确清晰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例如笔者在教《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时,精心设计,力图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如:
        问题: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本环节设计三道思考题:1、通过动手,你得到了怎样的规律?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几个规律:如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边,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等。2、引申:从一个圆的圆心出发,引n条不重合的半径,圆被分割成多少个扇形?3、动手设计、创意:用圆、多边形等你所熟悉的图形拼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并写出贴切的解说词。
        数学活动课,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教学的评价
数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试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推广,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以往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业成绩,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