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究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5期   作者:杨洋
[导读] 大众文化起源于西方,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是现代工业社会发达的市场经济的产物,于改革开放后传入我国。
        杨洋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天津  300191
        【摘要】大众文化起源于西方,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是现代工业社会发达的市场经济的产物,于改革开放后传入我国。一方面,它对我国经济、社会等领域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其作为隐性因素,无形中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大众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过程犹如一把新时期的“双刃剑”,在推进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同时,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当代大学生是大众文化推动者的重要目标群体,或直接或间接的成为文化传播的使用者和传递者。本文试图从大众文化的内涵出发,探究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大众文化自改革开放后传入我国,便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影响日益深远,并作为一把“双刃剑”,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大学生在无形中成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充当使用者、参与者、传播者等多重身份。因而,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发展大众文化,有效掌握和运用大众文化的自身特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研究。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
        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在《大众的反抗》中首次提出“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具体指:“某一地区、社团、国家中最新出现的,被广大人民所认同、接受的文化”。在一些早期研究中,“大众文化”往往被着重渲染其“单调、平淡、庸俗”的不足之处。新时期,“大众文化”内容的丰富使该概念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更新、扩展,成为一个文化术语,主要是指一种由大众媒介传播的都市文化产业与公众日常消费文化形态。
        全球化大背景下,“大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语境中,内涵日益趋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大众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双向的互相促进,使我国当代大众文化内涵逐渐发展为具有复制性、商业性、娱乐性、通俗性等特点的文化形态。具体而言,报刊杂志、电视剧、电影、广告、娱乐节目、流行歌曲等均为大众文化的形式。
        (二)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
        大众文化突出平民性、通俗性和日常性。它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来,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具有明显阶级属性的“贵族文化”,而是经过现代文明的淬炼与提升,带着异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的显著特征,到群众的生活中去,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大众文化具有鲜明性娱乐性的特征,更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大众文化带来的新鲜感时,获得由内而外的轻松体验,并在不知不觉中降低对大众文化的防御心理,提升大众文化的接受度与二次影响力。因此,从根本上说,大众文化本身是一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它的传播、扩散与发展符合事物成长变化规律,会长期稳步的巩固和扩大其影响力与影响范围。
        而大学生所处的特殊成长阶段,在媒介素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使得自身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影响群体。因此,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同时,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需要思政工作者深入关注与实施举措。


        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大众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来说,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新视窗”,包罗万象的信息,显著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学生们可以在大众文化的感染下,打破知识的被动接受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感受世界的色彩与脉搏,开拓思维、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从而促进身心的多方面发展与平衡。
        在这其中,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包括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文化实体产业,直观反映着当今的社会生活,引导着大学生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建立与改变。因而,大众文化信息技术一方面为高校教育工作创造了诸如多媒体教学、电子书籍报刊等更为生动的物质条件,在形式上丰富了教学环节,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大学生可以事半功倍地掌握课程知识和相关动态资料,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切实达成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科学、健康、文明的大众文化体现了现代社会进步民主的发展观念。其中传播的科学性、合理的文化内涵,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有效利用的文化载体。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在内容上极大地丰富着高校的文化生活。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提供的信息基础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了把握学生思想状态的有效方式。高素质的思政工作者能够从大众文化的只言片语中准确判断是非、明辨事理,能够成为去伪存真的文化“守门人”,从而在大众文化发酵前,及时引领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利用知识与信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做思想和知识的主宰,而不是被隐蔽滋生的错误思想所左右。尤其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大众文化传播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根植于世俗文化中未经甄别过的文化品类,其中不免包含一些低俗的杂质。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的普及,更使大众文化良莠不齐,一些低俗的、泛娱乐化的大众文化杂质在网络等新媒体载体中迅速传播,极易导致大众价值尺度的迷失。而任由这样的大众文化肆意蔓延到大学校园中,势必会严重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误导学生形成片面、极端、混乱的价值体系。很多高校大学生易被一些大众文化传播平台中偏激片面的语言、文字、视频、信息所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
        同时,一部分大众文化产品脱离实际,往往通过打造与现实世界脱节的情节满足受众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白日梦”,从而吸引受众在虚假的幻想中获得享受。例如一些童话般的偶像剧、广告等,无不是在通过感官刺激,营造空中楼阁般的假象,取悦大众。大学生如若沉溺于此,势必会影响到自身发展,小则造成消费主义泛滥、追求享乐,严重者则会造成大学生迷失自我、逃避现实、人生态度消极等弊病。
        另外,大众文化起源于西方,全球化背景更使得外来文化在我国广泛传播。其中一些欧美等国家的大众文化产品,带有鲜明的文化霸权色彩,对大学生的心理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不断地传输到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中,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渗透更极易导致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错误认知,淡化他们对社会、形势的认知,弱化他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产生不良后果。
        总之,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无形中影响着我国民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同时,作为一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它的传播、扩散与发展符合事物成长、变化规律,影响力与影响范围惊人,对大学生更是造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效果。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作为一项长久的课题来抓,多措并举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金民卿.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2002.
[2]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马晓云.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4]邹晓.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文化个性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