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析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5期   作者:丁秀红
[导读] 随着社会发展,公民的文明素质成为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而道德与法治建设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将公民的道德法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丁秀红
        平阴县第二中学 250400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公民的文明素质成为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而道德与法治建设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将公民的道德法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小学时期,学生生活阅历较少,世界观与价值观尚未形成,是培养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的黄金时期。本文在过去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特色,探索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将小学道德法治教育融入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个人素养,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引言:
        道德和法治素养内涵丰富,要真正具备这种核心素养不仅要学习教材知识,更需要具备灵活变通的思维,将道德法律的规范应用到为人处世中,作为为生活中的行为指南。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教学思维、方式方法的转变,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兴的教学手段和先进技术,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将生活进入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
        一、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公民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式的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自由散漫状态逐渐成长为能够进行自我控制、约束,能够遵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人。而小学时期,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对生活中的事物缺少准确的认知,对周围发生的事件难以从道德角度进行正确的评判。此时如果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缺少正确合理的引导,就容易导致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对个人成长、家庭和谐乃至社会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小学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尤为重要[1]。
        道德与法治学科属于基础性课程,该课程难以单纯地通过考试成绩进行衡量,而对学生学习成长又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单纯教授教材内容,不注意联系实际,学生学习就有可能停留在书本上,不知道课本知识如何运用在生活中,就会导致知与行不能统一,虽然知晓理论上的知识,却难以进行自我约束。另外,这门课程中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人们历年来的生活经验,课程本身与生活关系较为密切,一但脱离生活背景进行说教,就会使课程变得生硬无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把道德与法治教学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将日常发生的事件以及身边的人、物作为例子,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对生活化理解片面
        目前,有些小学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的内涵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将生活事件带进课堂进行举例,再对案例进行剖析解读,就是所谓的教学生活化。事实上,教学生活化不单指引入实际事例,还包括借助日常生活方式,营造生活场景,以更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书面内容[2]。另外,教师在课堂讲学时,要注意语言的处理,将书面表述转化为平实易懂、风趣幽默的生活化语言,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对于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率有积极的效果。


        (二)法治部分的课程略显枯燥
        由于法律本身具有严谨性、专业性,所以法治教材中部分语言表述比较生硬,对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而当前,多数教师在教授法律知识时还是以教材为主,与学生的互动较少,课堂活动形式也比较单一,多是让学生进行分组探讨或是通过教育视频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认识到法律对自身生活的重要性,故而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道德部分课程与生活衔接度不高
        搭建起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让课堂融入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是知识接受的基础,个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交流等都要以生活经验为前提。近年来,在教材的修订上生活化内容有所增加,但还不足以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提升思想认识。许多学生明知道德规范的要求,但在生活中依旧我行我素、难以遵守。
        三、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养
        理念是教师用以指导教学的重要遵循,理念的转变是教学实质转变的关键。小学教师应积极接受新的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和主体,围绕学生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还要提升自身的道德和法治素养,对学生进行身体力行的引导,在学校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展示道德要求,用师德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会道德与法治的力量。
        (二)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
        首先,理论知识还是处于首要位置,无论是何种课程,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都必不可少,如果连基本常识都不知道,运用更无从谈起。教师应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对知识点进行升华提炼,便于学生掌握记忆。其次要让学生形成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将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应该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加以运用,能够遵纪守法、分辨是非。
        (三)选择生活化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情景,让同学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情景再现,例如,可以让学生演绎日常购物消费的情况,然后教师对其中涉及的法治知识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如何在生活中维护自身权益。另外,教师还可邀请学生家长参与道德与法治的趣味活动,既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家庭的道德法治意识。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道德与法律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因此做好少年儿童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对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对该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希望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能够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教育变革之路,助力培育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018(005):43-47.
[2]黄宗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研究[J].环球慈善,2020,000(002):P.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