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5期   作者:李兴春
[导读]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首古诗,可以窥见陶渊明归乡后的生活。
        李兴春
        四川省越西中学    616650
        【教学设想】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首古诗,可以窥见陶渊明归乡后的生活。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由景入情的审美情趣,由景美而理解情美,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平和、淳朴、闲适、愉悦的心境。掌握阅读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入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
        【课前准备】
        因为时间距离以及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要让学生理解陶渊明辞去官职而回归乡里过一种闲适的生活是不容易的。课前准备河南郑州一名女教师的辞职申请书ppt,从辞职原因让学生谈一谈怎样的生活才是适应本性的生活,寻找切入点;准备一些本地的风景照片,触动学生的心灵,为理解诗歌做准备。诗歌的字面意思是容易理解的,关键在于如何从“景”趣中理解“情”趣,从意象到意境再理解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5年4月郑州市实验中学的一名女教师写了一封辞职信,内容很简单“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重点是校长欣然同意了该教师的辞职,这句话也成为了2015年十大网络用语。那么这位老师走了哪些地方?最后又怎样了呢?
        学生议论纷纷,但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展示本地的风景照片:南海日出、长海景观、水观音美景、神秘的鬼谷达布洛魔、相岭云海。学生发出阵阵惊叹,原来家乡的景色这么美,有些地方自己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去看看了。学生谈自己家乡的美景。
        师:1500多年前,陶渊明因为怀念家乡的生活毅然辞官回归田园,那么他的家乡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归园田居(其一)》【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结合文下注解疏通文意,并思考这首诗的词眼是什么?
生:“归”。 【教师板书】
师:那么,陶渊明从哪里归去?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生:他从官场归去,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诗句中可以看出。
师:在陶渊明的眼中官场是怎样的?表明他的什么态度?
生:他把官场比喻为“尘网、樊笼”,自己是“羁鸟、池鱼”,这些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教师板书】
师:诗人回到了哪里?
生:园田,也就是农村。
师: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色?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生:诗人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他描绘的这幅田园图景让我们感受到清幽、优美、安定、和谐、和平、宁静。【教师板书】
师:诗人是如何描绘田园景色的?
生:从作者的所见所闻写了远景和近景,动静结合,体现出恬淡和舒适。【教师板书】
师:作者怀着愉悦的心情描写了田园的景色,从中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师:我们透过字面看到的是一种田园生活的自然、简朴、宁静、恬美,实质是陶渊明远离了污浊官场后他回归到了精神田园。能不能从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歌中找到根据呢?
生:初中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过的这种农夫般辛苦的生活就是他享受田园宁静生活的写照。【教师板书】
师:陶渊明选用几种自然景物描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愉悦之情,所用的手法是白描手法,显得简洁、清新,给我们一种宁静致远的感受。 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这幅画面。【教师板书】
生:几亩田宅,几间草房。房檐后树影婆娑,浓荫匝地,堂前桃李排列,花朵夭夭,婀娜飘香。极目远眺,炊烟袅袅,暮色苍苍。
师: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师:诗人回到田园后过的生活怎样?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表现出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
师:诗人对这种生活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生:远离的尘世喧嚣,远离了官场污浊的一种和平、喜悦之情。
师:从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回归田园生活的愉悦之情的对比,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陶渊明?
生:不同流合污,不慕荣利,淡泊明志的陶渊明。【教师板书】
师:梁启超评价陶渊明:“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陶渊明为何出去做官?
生:家里贫穷,为维持生计。
师: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从中可以看出他家里贫穷,小孩多,在亲戚的帮助下做了官。我们可以从他的很多诗歌中找到佐证。你们能举一些例子吗?
生: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生:还有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陶渊明在田园过着一种读书弹琴,优游山水,快意田园的生活。
从《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的生活是很辛苦的,但作者为何刻意隐去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田园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呢?     
生: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追求内心的宁静。作者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出于内心的意愿。
师: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作者简介:李兴春,生于1975年,教育硕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多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