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5期   作者:祝燕华
[导读] 估算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多少或算式的结果进行大概的的推断或估计。
        祝燕华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峡口第二小学
        摘要:估算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多少或算式的结果进行大概的的推断或估计。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低段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精算而忽视估算。尤其是孩子们接触的数较小,看似简单,但学生经常出错。因此,教师应该从低段开始就去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
        关键词:低段;估算意识;习惯   
        加强估算教学,提高估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要想有效开展估算教学,培养估算技能,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让学生具备估算意识,掌握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体验估算价值。结合自己日常教学,就来谈谈估算在低段教学中的应用。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案例描述
(一) “算着估”,“估着算”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我知道:(  )的支出最多,(    )的支出最少。他
们相差约(    )元。
    这是一套试卷上的题目,很多孩子在旁边写出算式:850—85=    ,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孩子计算出了正确结果等于765,然后在括号里面写着770或760,即“算着估”。这样一来,还有一部分孩子在计算过程中还存在着错误,最后与估算结果相差太远,即没有“估着算”。
(二)方法泛滥,答案成灾
        教学北师大版二下《回收废电池》时,采用表格形式呈现二(1)班、二(2)班、二(3)班收集了122节、77节、149节废电池,请问:“二(1)班、二(3)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谁能先来估一估?”
方法一:100+100=200;
方法二:120+140=260;
方法三:100+150=390;
……
   在估一估的过程中,学生估算的方法太多,估的比较宽泛,导致方法泛滥,答案也五花八门,不知道到底与哪个答案更接近?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归因分析
(一)学生年龄的制约
        人的学习经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不同学段的孩子在数学上也将会得到提高,学习他们这个年龄段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比如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在很成功的教学“5+9=?”精确计算的是,而不是大约是几。学生也很成功的在学习如何精确计算而不是“大约”。所以,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制约着他们的估算理解,就不用说估算意识与应用意识了。
(二)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但是在执教长度单位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估计黄瓜的长度是(     )。部分孩子对黄瓜这个词语很是陌生,可能在生活中他们吃过黄瓜,但是他却不知道他吃的这样蔬菜就叫黄瓜。也因为这样,脑子里浮现不出黄瓜的样子,不知道多长,也就没有估一估的概念了。到头来,就是“瞎猜”。所以,生活经验也抑制着学生估算意识的形成。
(三)教学中没有形成估算氛围
        低段估算教学之所以不被学生所重视,除了学生缺乏估算的意识,还有就是教学中没有形成估算的环境。对此,我们在教学中教师是估算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努力营造估算的气氛和环境。尤其是在实际解决问题中,比如买衣服付钱的问题,无论问题易难,都应该让学生尝试着去估算,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判断。经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后,学生就会自然而然会形成估算的意识,养成估算的好习惯。这样的教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勤捕黄鹂四五声”----应对策略
        估算教学看似非常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道怎么也迈不进去的门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远不止上面提及的这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思想、行动以及教学中迈进估算的门槛呢?在平时教学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注重估算意识的培养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当学生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孩子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适合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最后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这“境界”时,就可以肯定学生将估算意识很好的渗透到学习、生活中去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
1.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所学内容的特点,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应采用逐步、深化、螺旋而上的方式编排。”正因为低段学生的认知、接收需要慢慢才能消化,学生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同样教师的教学也是需要“慢工出细活”的。
2.日常经验中渗透估算
        对于低段孩子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当我们的孩子有了估算意识,就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比如一分钟能读几个字?一棵树高约几米等。在这样的教学中渗透日常估算,教师将估计教学的行为渗透到平时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与角落中去。久而久之,学生的估算习惯与意识就会在教师的“有意”教学中“无意”生成。
(二)展现估算学习的魅力
        我们的孩子每天的每天机械地做着枯燥的数学题目。估算在他们印象中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他们明白考试肯定会出类似的估算题。那你想,这种站在圈内画圈式地学习,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爱上数学,让他们真正的学会学习,体验估算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就应该展现估算学习的魅力所在,我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实施:
 1.应用中体验估计的魅力
        估算,每天都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学生的估算学习也正是为了能很好地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没必要精确解决的事情。“英雄无用武之地”,到头来只会使学生产生“估算无用论”的思想。而这时教师就应该在课前收集日常生活中应用估算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应用估计的时机。
2.动静中体会估算的魅力
        循序渐进,是我们平时教学所倡导的一种原则。教师只有先在课堂上“静态”地将知识教到位,才能让学生“动态”地去应用,学生才能应用得有的放矢。比如我们的孩子要去估计黑板的长是多少米,如果他们连基本的1米的长度概念都没有,就连最基本的估计意识也没有,又怎么能有效地去估计生活中的事物呢?缺少必备条件,即使教师给学生提供再多的生活素材也是白搭。
(三)品味估算评价的多样化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与估算能力,我们都在不停地摸索着。但在估算教学过程中,我想教师对学生的估算结果给予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学习,还要使学生的估算技能不断地提高。
1.他评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小组间表达自己估算的想法,了解他人估算的思路,从而用数学的眼光与同伴交流。在生生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去评价他人的估算方法同时,也与自己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
2.师评
        课堂上经常会听到有老师提问“看哪位小朋友估得准?”“这位小朋友最了不起,估计的结果与精确值最接近!”等类似的评价。而这样的引导评价却只关注了估计结果的精确度,仅仅用精确度这一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估计,很明显这样的处理方法是很片面的。比如教学时让学生估计自己的一乍有多长,没有规定说学生估计的结果与精确值越近越好,而且这个精确值是多少呢?我们都无法下结论。
        当然,低年级孩子估算能力该如何更好的培养,需要教师成为教学中的有心人,不断地去探索与发现。从低段教学开始,努力为我们的孩子搭建估算的平台,孩子们那片思维的净土才会被开垦得更肥沃,学生的估算能力才会越走越远,估算习惯也将会伴随他们的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吕珍 小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5年
[3]魏志富 小学儿童估算的心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