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洁
西安经开第一学校 西安 710000
【摘要】在数据化、信息化的时代,微课的实施势在必行,结合课本和校本,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辅导、巩固,突破重难点、拓展知识面、引发兴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技高为优,撬动课堂变革的支点。
【关键词】应发展 小微课 大世界 深度研 有效学 适时 “自助餐”式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家族又迎来了一位新成员——微课。微课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它微而不小,即虽然短小,但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实际效果并不慢,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治。
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资源,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单一的主题上,减少了学生分神的机会。
什么是“微课”呢?“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2010年,有广东佛山引入我国,迅速走红①。
一、初始微课,信息风暴,收获颇多。
微课教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即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急于解决而又解决不了时教师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学生对某一问题想说又难以表达时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必能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适时之举,必有大用。微课具有知识获取的直接性。我们在学习是希望直接获取知识,不需要冗长的铺垫,虚无罗嗦的话语;知识获取的需要性。学习者希望利用有限的时间,首先学习最需要的知识;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遇到问题,没有人能解答,因此,随时能得到帮助与解惑,是学习者的最大的快乐;知识获取的有效性,我们希望学习所花的时间和付出的努力能够获得收益和回报,微课正是能在短时间内使学习者获得某些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形成有效学习。
我觉得:四术尤为重要。学术。微课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学术性和真实性。心术。微课要在短时间内将内容传播给学习者,而且要能吸引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技术,即学会微课制作技巧和方法。艺术。如何体现知识的魅力,如何展示教师的风采,如何传播知识背后的文化,都需要有较好的教学艺术。
微课要“威”。形式和外表,内涵和思想兼备,传播知识背后的文化,让微课的“躯体”(技术与数量)和“灵魂”步伐同步。微课懂心。微课要在短时间内将内容传播给学习者,而且要能吸引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必须做到“现场无学生、心中有学生”的教学境界。微课大用。好的微课不仅要是知识技能的“内容可视化”呈现,更要有“思维可视化”和“探究可视化”训练。微课共享。学科分类整理,融入每课校本,形成体系,二维码和网络在线共享并进。
所以,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值得大力提倡。如果各年级各学科都能把知识点做成微课或微课系列放到“班班通”、“家家通”上,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己的薄弱点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就像到超市选购商品一样,就像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一样。
二、语文教学,链接微课,敢于尝试。
微课“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录制的微课、视频和课本知识、校本练习册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学科相结合,达到教学效果的高效。二维码与课本、校本的结合。课本:根据课本单元导读确定知识点。中学生各学科课本都是按单元内容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核心知识点。这一个个的知识点就可以做成一个个的微课,让学生反复揣摩、领会。学生悟透了,解起题来自然是得心应手。校本:校本难题点拨,每课一题。知识点专题:
第一部分积累和运用:专题一字音、字形,专题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专题三经典诗文默写, 专题四语段综合,专题五名著阅读。
第二部分综合性学习:专题六综合性学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七说明文阅读,专题八 记叙文阅读,专题九议论文阅读。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分别是古文的翻译方法、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古汉语虚词的一般用法、古汉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古文的内容与情感和划分古文朗读节奏的方法。专题十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一诗歌鉴赏。第五部分作文:专题十二满分作文是筹划出来的。
三、问题设计,精心用心,引发思考。
提问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微课由于师生的时空分离,提问的作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对问题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从设问内容、提问时间、展现方式等环节处理好每个细节。
知识结构方面,重点把握好问题之间的递进性和层次性;时间进度方面,重点把握提问的时点和答题时段;二者关联方面,尽量保持逻辑递进关系与时间先后关系的一致。
微课《让人物描写生动起来》,原句为:她骂他不够朋友。如果你是导演,怎样让画面生动呢?影视,孩子感兴趣,指导演员表演,这就让提问具备了生动性。可以添加“语言”,她骂他道:“你真不够朋友!” 可以添加“动作”,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不够朋友!” 还可以添加“神态”,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不够朋友!”还有“心理”,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不够朋友!” 你最爱看的书是什么呢?小说。大家觉得还需要什么呢?故事情节。真是冤家路窄,刚好在操场上俩人不期而遇,由于上次她发现他抄别人的作业,便报告了老师,结果他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今天,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他竟然嬉皮笑脸地拦住她,一个劲地说她是:小报告、克格勃、小内奸……她对他的挖苦、讽刺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不够朋友!”看看我们的微电影怎么样呢,孩子们?课堂小结:你收获了什么呢?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景物、场面等细微而又具体的某一特征作细致、生动的描绘,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描写方法。成功的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真实性。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事件的生动性。从导入到层层引导进而最后总结的提问,有趣简洁,隔着屏幕,我和孩子们却在积极互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智慧碰撞,我们共同收获,思维跟随是关键。
四、形式多样,家校联合,出彩不断。
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资源,无论是在课程学习中间还是课后的复习,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关键概念和一些难以却要求掌握的技能。这种微缩型的课程是很有效的,因为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单一的主题上,减少了学生分神的机会。因为由学生控制播放,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想查看老师呈现内容多少次都行。
家长们总会带给学生们很多新的知识,帮助学生打开一扇不同的大门,而这道大门的背后,往往也都是我们老师不知道或是不了解的知识,也是我们平常上课不会涉及到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种“知识盲区”,所以孩子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渴求,促使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本学期的第二次家长微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这节课是一位做医生的家长给孩子们带来的《神秘的脑神经》一课。在这节课上,家长先是用了我们之前在班级内拍摄的做操视频引出了课题,随后用简单的语言给孩子们介绍了有关脑神经的一些知识,最后又用视频介绍了有关脑神经的仿生科技。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全程没有一个孩子开小差,偷偷说话的,而且还都能坐端坐正,当需要回答问题的时候,还都特别的积极,这不禁引起了我浅浅的“醋意”和反思,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就不能如此的全神贯注呢?
我们如何把孩子们自认为已经掌握,但实际却掌握的并不完全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吸引孩子的未知知识呢?我认为这种知识间的转化是教学技能不能弥补的。其次,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是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来给孩子们带来一节完整的课,那为什么所收获的效果却有所差别呢?只有短短的5分钟课,而他们为了上出好的效果,可能为了这5分钟反复修改过多次的课件,甚至是把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反复修改,所以最后呈现给孩子们的课,是一节经过深思熟虑的课。而我们老师在平日的教学中,也会备课,但是往往没有家长这一节课背的这么充分,可见,背后花费了多少功夫,最后的收获还是有所区别的,不然为什么孩子们能在家长微课上听得如此聚精会神呢?
不管哪种课改模式都是为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互动、练习,孩子会产生竞争感、荣誉感、幸福感、有回味、有温度,用精神鸦片,抓住读者心理。微课的核心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所以微课不仅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上微课的过程中,我们就只属于学生,学生也只属于我们,在我们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交流中,逐渐地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而要达到这理想的状态,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怎么去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怎么组织好一节课?怎么在备课的基础上,用一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去输出?“微课”作为校本课程的一种新形态,是以学校为单位开发与推广的"校本课程",自己如何在其中发挥力量②。这都是需要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去摸索和寻找答案的。我们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当今社会的教师,我想再补充一句,技高为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技高为优,共勉之。
微课这个集网络、信息于一身的新生事物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网络技术与数字视频技术的成熟使微课资源的建设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从而引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③让我们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越性,让教育网络化,让教育信息化,让微课翻转课堂早日成为现实,让微课给教育带来春天!
小微课,大世界,微课,撬动课堂变革的支点!
参考文献:
【1】作者作者:刘雪平,论文题目【微课文献综述】,期刊名《理论与创新》,2019年第06期:共三页,在《龙源期刊网》。
【2】作者:陈文生,论文题目【学校“微课”校本开发的要点微】,期刊名《新课程》(下)。2013-03-28,起止页码P86-87。
【3】作者:胡铁生, 詹春青,论文题目【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期刊名《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起止页码P65-69。
作者简介:马洁,女,1984年10月,中共党员,籍贯:陕西渭南,单位:西安经开第一学校,职称:中教一级,学位: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微观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