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
黑龙江省萝北县高级中学,154200
【案例背景】
五月份三模以后,所有高考知识点都已经复习完了,经过三次模拟,不同学生暴露出来了不同的问题,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最后的冲刺,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查缺补漏及拔高,是对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考验。
我的班级两极分化严重,即使是人数最多的中间段学生也能分出好几个层次,我既不想让尖子生重复听她们早已掌握的内容,也不想让后进生听不懂课,所以最后阶段的语文教学,我认为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非常重要,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而查缺补漏,冲刺强化,课堂上真正做到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实现有效增分。
【案例描述】
一、明确复习目标,强化记忆相关知识
设置问题:1、高考时古代诗歌阅读总共多少分?都有什么题型?
2、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时需要用到哪些知识点?
3、你这三次模拟的平均得分是多少?今年高考本题你想得多少分?
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再次复习高考题型、强化记忆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现有水平,明确高考目标,为下面的自主复习做好铺垫。
这个过程,既让学生明确了考纲内容,牢固系统地掌握了本考点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思维,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学生自主复习,教师点拨、答疑
设置问题:1、找出东三省三次模拟考试卷和哈三中三次模拟考试卷,对照答案,分析自己丢分的原因,将自己解答本题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
2、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十分原因,总结出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列出自己需要强化复习的内容。
3、归纳出需要老师帮助你解决的疑难点。
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是组织学生对做过的试卷进行自主梳理,引导学生从错题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同时有重点地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弥补,对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答题技巧、注意事项等都再一次进行强化记忆。
三、收集学生存在的疑难点,进行二次备课及强化训练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课上学生随时问教师就随时解答(学生自主总结时,教师巡视答疑)。
2、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二次备课:讲清疑难点,选择高考真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这样做,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都能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老师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因势利导。
【案例评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斯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的确,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不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琢磨,那么无论我们多么辛苦也无法培养起学生的语文思维。
一、临近高考不慌乱,沉着冷静地帮助学生找到提分途径。
高三备考,时间紧、内容多,临近高考,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负担加大,更容易变得慌乱或懈怠。有的学生在临近高考的时候容易自我满足,觉得不用再学什么了;有的学生则过分焦虑,觉得还有很多很多内容没有复习,不知如何是好。
这个时候,老师静下心来,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分析考过的试卷,进行自我分析,发现失分点、找出增分点、解决困惑点,总结出解答每道题的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无疑会最大限度地稳定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成绩。
二、让学生思考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教学。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近年高考的命题方向。在生源大量流失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语文学科思维薄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纵然学科思维不是仅靠高中期间就能训练出来的,但面对着时代的需要、高考的趋向,我们没有选择地必须时时刻刻去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让学生在课堂上重温做过的诗歌阅读题,从中去分析、总结自己做此类题存在的问题,去思考在高考前的十几天里该怎样取舍、怎样提高,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有利,也对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有好处。
三、尊重学生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实现提升。
古代诗歌阅读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如果老师只是课堂上领学生把复习过的所有知识点再过一遍,很难起到强化记忆的效果;学生牢记的知识点在头脑中是零散、孤立的状态,多数学生也不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而让学生看自己的试卷,他们肯定能从东三省三次模拟和哈三中三次模拟共6套考试卷中发现自己答题的问题、知识点的漏洞等等不足,然后有重点有选择地复习相关知识,并思考如何全面地分析问题,准确答题,提高分数。
课堂上这样做,既能避免填鸭式教学的无效,也能避免大帮哄教学的低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
无论是高三复习还是高一高二的教学,我想我们语文教师都不能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了,今后,我要睁开眼睛看清这个时代语文教学的需要,看清高考题型变化背后潜藏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如何提高自己,努力创造出更好的语文课堂,力争更好的语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