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珊 蒙霄燕 林玉荣 罗天豪
玉林师范学院,玉林 5370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学生文化基因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呈现出具体化、缺乏层次感、缺少系统化等问题。在此现实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走进学生。
[关键词]:传统文化;进校园;具体化;层次感
一、问题提出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出许多优秀的文化,它是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展现,也是我国屹立在世界的资本。新时代的到来出现文化断层等诸多的问题,为增强青少年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但小学在实践过程之中却暴露出许多问题,急需寻找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良策。基于此,本文将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视角出发,总结和分析其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现象和问题,致力于小学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常态化。
二、现状分析
(一)呈现具体化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于1871年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他认为“文化或者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合体。[1]《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文化”有一个宽泛的概念,如果对“文化”定义把握不准确,易造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窄化认识或者将其当成是具体可感的东西。不少小学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把目光只聚焦于某一方面。例如,某小学举全校之力学习、传承戏曲,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多样性,倾力打造“戏曲”特色学校,给学生造成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戏曲的假象;此外,某些小学简单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等同于某个传统习俗或是某个节日,让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某一习俗或是某一天。例如,清明节扫墓踏青的习俗,于是就组织大规模的参观烈士纪念碑等活动。此类活动有轻内容重形式的倾向,流于表面功夫而难以使学生真正领悟该活动的真谛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缺乏层次感
《纲要》中指出:应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划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以及大学阶段五个不同层级并提出相对应要求。
[3]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许多小学却忽略掉这一重要指示,没有考虑不同学生、不同学段年龄的接受能力,面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同样的知识讲解或者开展同一活动。例如:某小学开设戏曲兴趣班,不对面向对象进行限制,全校学生都可按照个人喜好进行学习。这一做法虽然极大地维护学生的兴趣与自由,但戏曲作为中国国粹要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具有一定难度。此外,教师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成熟度,通常将某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一节课传授完毕丝毫没有思考过仅仅40分钟的课堂学生是否能真正地将有关这个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完全了解、理解。学校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无法像语文、数学等科目拥有具体的教学标准,无法正确预判对某一学段应该进行怎样的教学,缺乏分层教学的思考。
(三)缺少系统化
随着“唐诗宋词热”、“国学热”、“经典诵读热”等传播文化的方式出现,许多小学开始纷纷效仿,在校园内也掀起一番诵读经典、品读国学的浪潮。例如,某一时期举办“诵读经典文,传承中华魂”诵读比赛、在红色革命日开展“不忘历史、牢记使命,争做新时代新人”系列主题诵读活动、装饰文化墙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局限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上,或是只在某一阶段出现,呈现“阶段性”。不少小学为了响应号召而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形式过于零散,大多局限于活动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标准、教学计划。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进校园的过程中呈现出具体化、缺乏层次感、缺少系统化等问题。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小学应该正确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定义,积极构建优秀文化分级教育机制以及优秀文化“三进”体制,致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张硕.文化的概念与生活文化定义[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30(02):71.
[2]杨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报告[J].当代教研论丛,2018(08):1.
[3]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DB].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2014-04-01/2021.02-24
作者简介:许丽珊(1999—),女,汉族,广西钦州人,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小学教育。蒙霄燕(1999—),女,瑶族,广西都安人,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林玉荣(1999—),女,壮族,广西百色人,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罗天豪(1976—),男,汉族,台湾台中人,副教授,博士,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