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芳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 637100
摘要:在初中阶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建设十分关键,教师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具体的育人举措上进行合理规范,从而培育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同时也能够让其形成良好的素质品格。下面,主要结合实际分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在心理学的层面就具体的教育和实施路径进行合理优化,从而全面提高心理教育的合理性,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实现长远发展。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学;心理健康
前言:当前的初中教育领域,学生所面临的成长压力逐渐增加,在心理上承受较大的负担,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教师需结合实际深入分析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科学探索合理的育人举措,从而为学生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规范自身的心理认知,塑造良好的品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素养。
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的初中教育领域,学生的健康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业压力大,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甚至对学习活动形成较强的排斥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同时也会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情绪比较显著[1]。经常会与老师、家长、同学发生矛盾冲突,而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同时也不利于和谐班级氛围有效构建。此外,当前的初中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经不起批评,遇到一点困难便做出极端的举动,导致初中生的自杀人群基数在逐年提升,严重威胁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在确定当前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之后,教师需要遵循心理学的思想导向,就心理健康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教育路径进行合理优化,从而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所具有的干预作用,让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成长环境,塑造优秀的心理品格。因此,在确定具体的心理教育目标之后,教师需要充分学习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并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出储备,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全面提高育人活动的规范性与合理性,进一步突出初中生的心育质量,促使其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下,健康、茁壮的成长,强化心理素质建设。
二、基于心理学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分析
(一)文化渗透,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
心理学层面讲求文化氛围对于学生所具有的思想引导和心理健康干预作用[2]。因此,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文化氛围的建设工作,结合学生的实际情感需求,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成长氛围,并在文化底蕴的支撑下,塑造积极的心理认知,形成良好的素质品格。比如说,在初中生的心育干预领域,教师需要深入发掘丰富的传统文化,将《论语》、《弟子经》中的核心内涵进行提炼,总结人生观念以及道德内涵,以此为支撑对班级环境进行合理优化,设置主题墙,让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的班级体验环境,并有效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促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观念。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发掘和整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就经典文化进行深入赏析,从中学习优秀的品质,让学生在文化底蕴的支撑下建立起坚韧的品质,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中能够迎难而上,不畏艰难险阻。
(二)心理疏导,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品格
在心育工作中,教师需要遵循所掌握的心理学思想,讲究因材施教,发挥自身所具有的疏导和干预职能。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就其在性格、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具体体现,规范性的制定健康疏导方案,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性的心理品格,同时也能够促使其以正确的思想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并与他人之间保持和谐、友爱的关系。例如,在初中阶段,一些学生属于留守儿童,或者在父母离异的单亲环境下成长,他们的性格与普通学生之间相对比存在着一定差异,普遍更加自卑、叛逆情绪显著,同时也不善与人交际。在针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与其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平等沟通的过程中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将自己内心的真实诉求有效地反馈给教师,通过有效互动和交流,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让其能够形成端正的心理观念。
(三)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初中阶段,教师需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心理诉求,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合理渗透赏识教育。深入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根据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情感激励,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综合学习表现产生自信,从而以较强的动力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不断开发自身的内在潜能。比如说,在针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干预的过程中,则可以针对其身上所具有的特长优势进行深入发掘,例如有些学生在艺术方面具有着较强的潜能,则可以鼓励其担任艺术宣传委员,负责组织班级的艺术活动,与可以鼓励其积极参与到班级宣传板报的设计当中,让学生的特长获得良好的发挥空间,让其能够逐渐对自己产生自信,并提高对待学习的热忱。
(四)拓展课外实践拓展活动,增强心理健康体验
教师需要遵循心理学的发展需求,结合初中生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拓展活动[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认知,进一步增强活动体验。让学生在多元活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构建坚毅、坚韧的优秀品格。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的活动当中,或者设置运动竞赛,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建设。或者,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班集体活动当中,参与主题班会等,来训练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
结论:依前所述,教师遵循心理学的指导思想,规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能够让学生拥有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育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同时也能够在教师的赏识教育有效干预下,让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素质品格,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活动空间,并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思想认知,塑造积极性的心理品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综合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德辉.培养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2):136-137.
[2]孙云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72.
[3]周琳,林威,王月云,韩娟,龚林.深圳市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8(05):5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