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之问题探析—— 以《小英雄雨来》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5期   作者:王清恩
[导读] 长文短教”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长文需要面面俱到的讲解吗?
        王清恩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清河镇中心小学    251708
        内容摘要:“长文短教”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长文需要面面俱到的讲解吗?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呢?长文教学的侧重点又是什么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及理论知识分别从三方面进行论述,表明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分析现状 长文短教 问题探析 案例分享
一、分析现状
        目前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是部编版教材,该教材相对于旧教材有了较大变动,特别是从小学四年级下学期开始,课本里就慢慢出现了篇幅较长的文章。对于这样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一次就要花不少时间,要完全读懂那么花的时间就更多了。这样就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加上每学期实际的教学时间又相对较少,那么如何在教学时间相对紧凑的情况下让学生学得扎实,就成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长文短教”也就势在必行了。
二、长文短教
        长文短教,其实是个老话题。从20世纪的80年代就开始探讨,但它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又是个新问题。原来的长文短教,着眼点更多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新课程的长文短教,着眼点更多的是从文本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同时进行情感熏陶;原来的长文短教,对如何教考虑多,新课程的长文短教,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老师的教要适应、促进学生对长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初步掌握学习这种篇幅较长文章的方法。这对于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探索的过程。
三、问题探析
        一篇长文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完,且要抓住文章要点学习知识呢?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思考:长文需要面面俱到的讲解吗?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呢?长文教学的侧重点又是什么呢?而这三点也应是贯穿于我们日常教学中的思考题。下面结自己的教学经历,对以上问题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做法。
(一)长文需要面面俱到讲解吗? 答案是否定的。余映潮老师在诠释“长文短教” 的含义时,用了两点来解释:一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完篇辐较长的课文;二是取较少的内容教完篇辐较长的课文。即分别从时间和内容上来进行处理长文的教学。而已有的长文教学经历也让我发现了,在教授这种长篇幅的课文时,的确是可以不用面面俱到地对课文进行讲解: 一是时间不允许。 这点是显而易见的,小学阶段是每堂课四十分钟。要想在这四十分钟内把一篇一千字以上的文章从头到尾的讲解是根本不可能之事,也不合理。二是中高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们可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自学提纲”的形式开展教学;还可以在课前预习这个环节就布置好自学任务,即把课堂内的教学适当的分散到课堂前自学,减轻教学内容的容量。在学习四下第六组课文中第18课 《小雨来的故事》时,课前我让学生们以概述主要内容的方式去预习课文,并完成相关的填空练习:“本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既让学生对文本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了整体了解,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课文内容,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节省了这部分的思考的时间。
(二)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呢? 既然是“长文短教” ,那么着力点在“短”。怎么才能做到“短教”呢?这就要求我们先要对教材进行重整,即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取舍。而如何才能做到正确、有效地取舍,则是我们大多数老师们正面临的问题。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听课学习的基础上,我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深入研读教材,区分好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精读课即教读课,主要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

在精讲中可以拓展资料,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趣;而略读课即自读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并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和体会。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才能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2.确定教学目标。只有确定了这堂“教什么”、“选什么教”,才能根据所定教学目标对课文进行取舍。3. 调整结构。确定好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要从课文的内容结构着手对教材进行新的编排。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一而终的逐段教学,这并不符合现代的教学探究、创新趋势,也不适用于长文的教学。而教学内容及结构的调整应是长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构成,我们要把课文结构调成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以便在教学时取得最突出的教学效果。
(三)长文教学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其实是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是“教什么” 的问题,是整个教学的中心。无论是篇幅有多长、什么文体的文章, 我们的教学目标最终是要落到实处的,说白了,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什么?如《小英雄雨来》这节课,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教学的侧重点定位在“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上,既抓住了课文教学重点,又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举这个事例是为了说明在确定我们的教学侧重点时,应以最终的教学目标为准,这个教学目标可以是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可以是理解课文内容,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说清楚;可以是抓住课文某一点,展开口语或写作训练; 还可以是多种目标的结合……也就是说, 我们的教学侧重点可以是单一型的,也可以是综合型的,但无论是哪一种, 都应是突出的、 明确的、 可操作的、有借鉴意义的。
四、案例分享
下面是我“长文短教”的一点尝试。
        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内容。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前我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充足的预习。课中以给每部分加小标题的方式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很快地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每部分的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勇斗鬼子,有志不在年高,机智逃生。至此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清晰地了解。
        第二,抓住文眼直奔重点。 “小英雄”是本文的“文眼”。 而课文中集中表现雨来英雄气概的段落在掩护李大叔和勇斗鬼子部分。12岁的雨来,小小年纪面对鬼子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丝毫不泄露李大叔的藏身之地。敌人只好气急败坏地将他拉出去“枪毙”。在本环节教学中我意图抓住重点语段对人物品质有更深刻地领会,提出了两个问题: “你对文中哪部分内容感受最深?” “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雨来的英雄气概?” 这样学生的目光很快被引向了第三、四部分,通过精读精讲环节,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人物英雄形象,了解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少年儿童机智勇敢的品质。
        第三, 依托文本学习写法。 这篇课文中有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如开头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与课文结尾处写雨来在敌人枪口下靠游泳机智逃生 ;“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也反复出现。还有写芦花村景色的语段等。这节课中我也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写的妙处,学习文章作者的写作方法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技能。
        此外本节课中,我还通过“分组择段”的方式,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综上所述,以上呈现的“长文短教”中的几个问题,只是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和看法。这四个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考,更多的应是在实践中的探索。只有将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把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探究活动密切相连, 才可能摸索出一条正确、 有效、可行的道路来,也只有在这样一条道路上,“长文短教”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才能走得远,走得宽,走得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