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设疑艺术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刘平
[导读] 课堂设疑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手段,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进行提问或引导,

        刘平
        钦南区沙埠镇中心小学

        【摘要】课堂设疑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手段,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进行提问或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设疑是提问的一种常用方式,提问是课堂教学必备环节,是预设与生成环节的关键要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目的进行设疑、提问,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有趣,让学生能够有深度进行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设疑;课堂提问;高效课堂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方式,被广泛应用到小学教学活动中。但怎样做到有效提问一直是教师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如何能够是问题达到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拓展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设疑不恰当是常见的现象,这会影响到教学质量,下面本文将谈谈如何高效开展课堂设疑。
1.设疑新颖,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前人智慧结晶都告诉我们兴趣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1]。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发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其中,那么课堂教学质量将直线提高。因此,需要注重课堂设疑的质量,设置新颖的问题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预设与生成环节离不开提问,教师要在这两个环节中设置新颖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通过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就能大致明白小兴安岭的景色之美,但是明白到底美在何处却很难,也就是虽然能够明白自然段的意思,却不能深入挖掘内涵。这时候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将文本解读彻底落实。如,提问将“雪水汇成小溪”的“汇成”改成“流入”可以吗,或者将“树木抽出新条”的“抽出”改成“长出”可以吗。通过这样的追问,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进行尝试后可以发现还是原文的字词更具有生长力,更符合春天万物苏醒的状态。同时,学生也会对小兴安岭的情景产生好奇心,通过查找资料或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明白小兴安岭本身岭多山广,山岭上有很多积雪,是积雪一下子融化进而汇成溪水。学生也能明白抽出枝条更能体现树木蛰伏整个冬天、想要获得新生的心情。总的来说,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激发阅读兴趣和拓展思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语句的理解,从而达到由意到言、言意相融的学习状态。
2.文眼设疑,突破重点
        文眼体现的是文章的思想中心,是文章最关键的重点部分,在文眼处设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2]。文章的文眼通常可以从题目或开头得出。如,《梅兰芳蓄须》题目就是文章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针对题目进行设疑:梅兰芳是谁,他在什么情况下要蓄须?他蓄须的目的何在?通过抓住文眼展开设疑,就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进而能够更好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梅兰芳是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家,他是在日本占领上海后为了不给日本人表演而蓄须,也就能深深的理解该课本中梅兰芳展现的爱国精神。通过在文眼处设疑,能够帮助学生直接抓住文章主题思想,进而突破重难点内容。
3.延伸设疑,拓展思路
        如果教师和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一直被课文内容所禁锢,是很难起到促进学生思考的目的。

教师要深入了解每篇课文内容和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续写或想象主人翁以后的生活,从而能突破课文,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比如,在学习《凡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续写或展开想象进行思考,由课文内容引路,让学生尽情释放自己天性,积极思考或谈论凡卡背后故事走向,进而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也要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深度挖掘文章。如,可以从以下问题开展设疑“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想一想活动,请大家对凡卡的梦进行思考,凡卡的梦是真实的吗,为什么?”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后,学生能够明白信不会到爷爷的手中,因为信笺的地址并不完整。通过组织学生对后续剧情进行想象和延伸,能够让学生在想象中不断拓展思维和思路,对以后的阅读和写作都有很大帮助。
4.抓住契机,激活思维
        良好的切入口能够让教学事半功倍,否则通篇都是重点不仅让学生感觉枯燥,还会误导学生,只有抓住真正的重点作为切入口,才能有目的性的落实阅读教学目标[3]。比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先将课题写到黑板上,并大概讲解文章背景,然后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同学们,刚才已经让你们初步了解诸葛亮、曹操的背景和渊源,你们觉得曹操会借箭给诸葛亮吗?诸葛亮是借箭还是骗箭?”当“骗”字出现时,相信可以直接激起学生的讨论欲望,然后就能增强课堂讨论氛围,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良好基础。如,有学生认为:诸葛亮有感谢曹操,所以这是借箭;也有学生认为:文中的借箭并没有得到曹操同意,应该不能叫借;还有学生认为:这是借吧,毕竟后来在交战中又还回去了……通过“借”与“骗”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从意入言,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
5.心理设疑,化难为易
        在编部版小学语文中,很多课文都涉及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刻画,从心理活动刻画中能够深刻展示人物形象,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主人公的遭遇,再通过分层设计方式由浅入深进行设疑,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接受。比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文章中关于司马迁的心理活动刻画有很多,如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等,但是最终司马迁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完成《史记》。教师就可以以此来设置疑问,如“是什么让司马迁愿意将痛苦和屈辱深埋心中?是什么让司马迁放弃死、选择生?”这时候,学生就能通过课文中对司马迁心理活动的描述来了解原因,如司马迁想到自己的人生观、想起父亲的临终嘱托等。通过在司马迁心理活动处设疑,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司马迁为了追求理想而抗争命运的不屈不挠的品质。然后,教师再提出一些更加有难度的疑问,如“你认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哪些优秀品质?”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逐步掌握司马迁的人物务形象和文章主旨,让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变得更加简单。
        巧妙得当的设置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由浅入深思考问题,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疑问,将感知、深化、迁移紧密连接,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发展。不断完善课堂设疑手段和方式,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徐新琦.优化课堂设疑,拓展学生思维[J].亚太教育,2020,0(5):167.
        [2]陈永香.设疑引思,彰显小学语文课堂魅力[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9,0(10):52.
        [3]许静.小学语文课堂设疑艺术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0(8):72-73.
作者简介:刘平,女,钦南区,汉族,1978.09钦南区沙埠镇中心小学,中学一级(初中资格证),本科,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