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言律诗吟诵在各教学环节中的运用浅析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陈丽君
[导读] 吟诵作为我国优秀传统读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古诗,

        陈丽君
        上饶师范学院  江西省上饶市334000

        摘要
        
        吟诵作为我国优秀传统读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古诗,但是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中吟诵教学并未能得到很好的运用。七言律诗作为初中语文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不可忽视。因此吟诵在初中语文“七律”的课堂教学的诸多环节中,都可以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七言律诗;吟诵;教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因为它将我们的汉诗中的意境美和音韵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今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古诗的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吟诵作为我国优秀传统读书方法,将其运用到诗歌教学中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诗歌教学目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将吟诵加入到初中七言律诗课堂教学的导入、朗读、主旨学习、背诵环节中,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一、利用吟诵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范读在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中尤为重,但就语文古诗词教学而言,范读则不能满足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与理解。教师进行吟诵示范才能向学生展示出诗歌的真正意蕴,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独特韵味,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教师通过吟诵示范,能将不同类型的诗歌所传达的不同情感展示给学生,进而学生可以初步感悟每首诗歌的独特情感基调,这就有利于之后教学环节的开展。
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游山西村》:
        这首纪游抒情诗,此诗作于陆游被罢官闲居在家时期,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诗歌语言亲切,处处都显示出农村的一派热闹景象,学习此诗,学生能体会诗人欢乐心情,学习他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导入环节,教师诵音诗歌,配之以优美欢乐的音乐,能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对这首纪游抒情类诗歌的学习兴趣。
例如八年级上册的《黄鹤楼》:
        这首羁旅怀古诗,诗人崔颢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这首诗气象恢宏,有着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人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描绘了黄鹤楼空荡荡独立的景象,给人以此楼依山临江缥缈之感。黄鹤楼外江上树木明晰、芳草茂盛的景象一片绿意盎然尽展眼前。诗人徘徊低吟,在雾霭朦胧的江景晚图中只有那无限的愁思。
        在导入环节,教师诵音诗歌,配之以绵延幽缓的音乐,学生能快速进入诗歌情境,体验诗人感世伤怀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这首怀古抒怀类诗歌的兴趣。
二、 通过吟诵,有效指导朗读
        诗歌教学中,朗读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对诗歌进行初步感知的重要步骤。然而,现在的诗歌朗读大多知识原原本本按照字词读音来进行,不会考虑诗歌格律平仄对字词读法要求,从而使得朗读变得平乏无味甚至会出现出现读错字现象。在诗歌朗读环节加入吟诵,使吟诵中格律的特点、平仄的吟读要求,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让学生依据诗歌的平仄特点,对重点字词和诗歌节奏的朗读有一个更好的把握。以九年级上册的《无题》为例:
        
                                 无题
                   [唐]李商隐
-  |  -  -  ! !  --  - -  -  ! ! - --
相 见/ 时 难/ 别 /亦/ 难,东 风/ 无 力/ 百 花 残。
-  -  | |  -  -  |  ! |   -  - | |--
春 蚕 /到 死/ 丝 方/ 尽,蜡 炬/ 成 灰/ 泪 始 干。
|  |  | -  - | |  | -   -   ! ! - --
晓 镜 /但 愁 /云 鬓 改,夜 吟 /应 觉 /月 光 寒。
-  -  | |  -  -  |  -  |   -  - | | --
蓬 山 /此 去/ 无 多/ 路,青 鸟/ 殷 勤 /为 探 看。


        【重点字词】
        入声字:“别”“亦”“力”“百”依据吟诵要求,吟诵得短促有力,给人以顿挫之感,吟诵中入声字的吟读对朗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朗读时,这几个入声字,要读得短而有力,这样才能体会到诗人与相爱之人无法相见的痛苦思念之情。
        韵字:“看”作为本诗的韵脚,通过对诗歌进行吟诵或格律平仄特点可知,“看”字应该是平声(kān),而不是现在普遍的读音(kàn)。
        【节奏把握】
        让学生依据平仄,对诗歌节奏进行划。一般而言,七言诗歌的节奏为一句两顿,但是通过吟诵法则中的平仄的不同吟诵要求,并非所有的七言诗句都是进行两顿。这首诗的第一、第三、第七句就是分别进行四顿、三顿、三顿处理,首句的两个入声字“别”和“亦”处均要停顿,第三、七两句最后的仄声字“尽”和“路”前也均要停顿。用这样的节奏进行朗读时,学生才能领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心情,从而更好体会诗歌情感。
三、通过吟诵,深化诗歌主旨
        要对诗歌主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可让学生跟随吟诵音频反复吟诵,进入诗歌情境,这便是利用“因声入境”之法。关于“因声入境”,陈少松教授作了详尽的解释,他在古人“因声求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因声--求气--得神--入境。”[ 杨丽春: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有关调查与实验,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9页。]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第 2 页。 ]“因声入境”就是通过声音引发想象,使学生因吟诵而自然进入诗歌情境中,感受其独特韵味,进而深化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人生态度的重要体现,最终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以八年级上册的《钱塘湖春行》为例。
        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时节秀美风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春游的喜悦和对钱塘湖美景的喜爱,更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有着恬淡欢快的感情基调。在学习完诗歌情感之后,让学生跟随吟诵音频,用欢快轻盈的吟诵腔调吟诵这首充满恬淡欢乐之情的诗歌,给课堂营造出一种愉悦明亮的轻松氛围。在此氛围之中,进一步领悟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感受诗歌优美恬淡的意境,进而让诗歌主旨深化于学生的内心,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价值观。
四、利用吟诵,促进背诵
        经过前面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感悟,那么最后的背诵环节,则采用配乐吟诵、分组吟诵和对唱吟诵这几种不同的吟诵组织方式,促进学生加深记忆,更好地背诵诗歌。
        1.配乐吟诵。
        陆游的《游山西村》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都是表达出闲适欢乐的情感,就可搭配轻快优美的音乐旋律,来促进学生背诵和记忆。崔颢的《黄鹤楼》表达出诗人感时伤怀的悲伤忧愁之情,则可搭配绵延幽缓的音乐旋律,来促进学生背诵和记忆。
        2.分组吟诵。
        学习完每首诗歌后,利用课堂的剩余时间,将全班分成四大组,进行小组吟诵比拼,依次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背诵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七律”的课堂记忆,促进学生背诵。
        3.对唱吟诵。
        让学生与各自同桌之间两两为一对,进行二人合作对唱吟诵,例如《游山西村》,一人吟出“莫笑农家腊酒浑”,另一人则顺着前面的人的吟诵腔调吟出下一句“丰年留客足鸡豚”,接着,二人一人吟一句,将整首诗完成。期间,双方可在吟诵过程中加入自己的适当表情和肢体动作,加深对诗歌的情感记忆,最终达到出口成诵的背诵效果。
        在课堂的背诵环节中,采取形式多样的吟诵组织方法,可以改变单调乏味的以多次个人的重复读促进背诵的方式,丰富了背诵方法,提高了背诵效率。


五、结语
        将吟诵这一优秀传统读书方法运用到初中七言律诗的教学中,使初中生真正热爱上我国传统诗歌,这对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进步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仅是在国学热的大社会背景下,笔者对古诗教学方法的浅要探析,希望对初中古诗的教学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冯敬哲.吟诵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20.
[2]徐建顺,陈琴.我爱吟诵.初级.第三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9.
[3]姚祎.中学“古诗词吟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4]张冰洁.初中律诗教学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作者简介:陈丽君,女,1997年6月,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本科,语文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