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现代化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李彦昭
[导读] 人的现代化即主体的现代化是客体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关键
        李彦昭
        广州南方学院
         
         
        
        摘要:人的现代化即主体的现代化是客体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关键。所谓人的现代化,即“传统人”的现代化转型。在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主体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滞后于客体现代化;传统农耕经济等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加速人的现代化进程的主要路径:一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改革应试式传统教育体制,代之以创新导向的现代教育体制;二是加快我国工业化信息化步伐,为加速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现代化坚实物质基础;三是加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成熟完善的竞争性市场经济环境。
        关键词:主体现代化 客体现代化 现代化转型
        现代化可分为主体现代化与客体现代化两个方面。主体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属于客体现代化。主体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客体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没有主体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客体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中,主体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长期滞后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客体现代化。探讨人的现代化问题,分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滞后原因,探索人的现代化加速发展路径,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的现代化:“传统人”的现代化转型
        从人格特征角度看,生活于现时代的人有“传统人”与“现代人”之分。“传统人”是指生活于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化时代,但其人格特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农耕时代的人;“现代人”是指生活于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化时代,同时其人格特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有现代性的人。“传统人”是人格特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滞后于现代化时代的人,是贬义的概念,是守旧、落后的代称。所谓人的现代化,是指传统人的现代化转型,即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依然滞留于传统农业时代的“传统人”,向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现代人”转型。最先对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研究的,是西方学者。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以及一切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传统的心理状态、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笔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传统人赋能现代性的过程,是传统人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传统人具有传统性特征,现代人具有现代性特征。传统人和现代人的人格特征分别如下。
        1、传统人的人格特征。第一,害怕和恐惧变革与改新,不信任乃至敌视新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第二,迷信权威,依附和盲从权威; 第三,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缺乏主动挑战命运的勇气; 第四,行为缺乏自信,行事不讲时效; 第五,恪守传统,因循守旧,缺乏突破传统的创新人格;第六,胸怀狭隘,对异己的观点和意见严加防范和排斥; 第七,以古人、圣人和传统的尺度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一旦与传统不符, 立即予以反对和诋毁; 第八,对公共事物、社会活动漠不关心,妄自尊大,与外界处于孤立隔绝状态;第九,重经验,轻理论;第十,重人情,轻法制。
         2、现代人的人格特征。 第一,悦纳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 第二,不固守传统,欣然接受对传统的改新和变革;第三,心态开放,胸襟宽广,尊重各方面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第四,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不拘泥于传统;第五,行动充满自信,做事讲求时效;第六,行事计划性强,注重事先计划和顶层设计;第七,注重事实和验证,不轻信臆想和妄说,充满理性,尊重科学;第八,既尊重人又自尊; 第九,乐观进取,不相信命运;第十、具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将权力、关系、情感置之度外。
         总之,所谓人的现代化,即“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型过程,或者说“传统人”获得现代性的过程,也即传统型人格向现代型人格的转变过程。
        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状态及其成因。在我国,客体现代化与主体现代化处于不平衡状态: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客体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快,发展水平高,而主体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则发展速度慢,发展水平低;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主体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严重滞后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客体现代化。在我国现时代,就国民整体而言,国民的传统性人格突出,现代性人格不彰,人的现代化水平基本上停留在前现代化时代。就国民整体而言,我国现时代的国民性特征可概括如下: 第一,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第二,拒斥新思想、新理念,歧视新事物、新现象,具有浓重的恋旧守旧情结。第三,固守传统,因循守旧,向后看;第四,安于现状,厌变惧变;第五,行事散漫,没有计划,不重时效; 第六,依附性强,自主性弱;第七,“不敢为天下先",妒忌以至打压敢为天下先者; 第八,重人情,轻法制; 第九,重经验,轻科学; 第十,重官崇官,惧官怕官,“官本位”观念浓厚。
        对上述传统型国民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农业经济、大陆环境因素。排拒创新、守旧恋旧的国民性人格特征产生于典型的农业经济、大陆环境。二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近代中国人一如中国古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祖辈传承下来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和生活方式。因为近代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依然如故,所以近代中国人的心理习惯和思维方式也依然如故。三是计划经济体制因素。建国后由于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长期运行,拒斥创新、守旧恋旧的国民性特征非但没有消除反而的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和固化。
        三、人的现代化标准。人的现代化标准问题是人的现代化问题重要内容之一。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主张众多。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将梁启超力倡“新民说” ,他心目中的“新民”形象:一为自由,二为自治,三是竞争,四是自尊,五为合群,六为尚武,七为进取冒险精神,八为民族国家思想,九为权力义务观念。 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关于人的现代化标准可概括为:独立自主、进取开放、理性科学等。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新人标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三位一体,,相互统一。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笔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标准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方式的现代化引领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一个因循守旧、“不敢为天下先”的传统农业人不可能有惊世骇俗的创新之举。现代化的人思想活跃,观念超前,富有创新精神。
        第二,心理态度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人心态开放,胸怀宽广,尊重异见,广纳雅言;现代化的人则心胸狭隘,头脑封闭,唯我独尊,固执己见。现代化的人充满自信,尊重自我,不盲从权威,不依附他人,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第三,素质能力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人为了胜任现代职业、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现代人的素质和能力。比如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术。没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难以胜任和适应现代职业、现代生活。
        第四,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单项度的,孤立的、静态的、封闭的;而现代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项度的,联系的、动态的、开放的。
        第五,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人注重实证,崇尚科学,不迷信超自然的世界,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理性。
        第六,社会关系的现代化。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使得人际交往缺乏,人与 人之间“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而现代市场则要求人们摆脱个体、分工、地域、民族的狭隘局限,能够积极广泛地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
个方面的社会活动。
        第七,行事效率的现代化。高速运行的现代工业经济要求人们注重速度,讲究效率。行事效率的高低是判断传统农业人和现代工业人的重要标准。
        四、人的现代化——国民现代化转型的基本路径
        促成人的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个方面:现代国民教育、现代化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因此,应从发展国民教育、创造现代化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三个方面,促进国民的现代化转型。
        第一,学校教育是培养现代人的摇篮。发展现代教育对人的现代化具有直接的重要的促进作用。许多研究现代化的学者,根据实证的考察和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现代性达到何种程度的重要因素。有学者通过一系列测试发现:“教育水平与现代性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在“受教育较少”的人中,具有现代品质的人的平均比例为13%,而在“受教育较多”的人中则占49%。这就十分有力地说明了教育对个人现代性有直接的独立的贡献。第二,工业现代化、信息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熔炉。物质生产的性质和物质生活环境,是人的心理品质、思想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传统农业经济必然造就传统人,农田农村不可能走出现代人。同理,现代工业经济必然造就现代人,工厂车间不可能走出传统人。 第三,市场经济环境是培养人的现代性的沃土。唯物史观认为,特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依据这一观点,经济制度决定人的心理品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塑造传统型人格。同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塑造现代型人格。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开放性经济呼唤开放性人格。市场经济是社会交往日益普遍化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具有开放的本性,它要不断向外拓展。在历史上,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打破了地域民族的界限,通过外向型发展走向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以往各个民族的孤立状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以商品、货币为媒介的普遍联系,使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市场经济虽然具有外向型特性,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只是少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市场的外向型和资本的殖民扩张的结合,成为形成全球性经济联系的机制。外向型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由少数国家向全世界扩展,各国市场相当开放。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主动打开国门,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吸引资,参与国际竞争,置向于世界潮流之中。由于各国相互开放,使得交往空前增大, 交往关系多样化。由开放性的市场经济促成的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大势。竞争性经济陶冶人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市场竞争实际上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市场上比生产技术、比产品质量、比产品价格、比企业信誉、比服务水平反比较与竞争。只要有多元化的经济主体的市场竞卖竞买活动存在,就必然会有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由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引起的。商品经济是基本矛盾是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高价交换。正是基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一方面,商品生产者必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竭力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则不断改进包装,积极创造品牌,不断改进服务,不断提高商品的附加值,使商品在市场上尽量按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售。为此,商品生产经营者就必然会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相互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市场经济催生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竞争的铁则是优胜者获发展,劣败者遭淘汰。市场有如战场,竞争有如战争。严酷无情的市场竞争、强烈坚韧的求生欲望激发了各市场主体勤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创新源于竞争。创新是竞争取胜的关键。市场竞争的紧迫感、危机感、压力感,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各市场主体竞相进行技术、革新,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重用创新型人才。总之,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市场竞争的严酷环境陶塑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现代人品格。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7月版
[2]毛泽东论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4]陈独秀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5]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版
[7]高清海:《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l期
[8]梁启超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1月版
[9]胡适文选,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2月版
[10]英格尔斯著 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