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王晓琴
[导读] 在当今社会里,每位学生都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学会利用信息技术。

        王晓琴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三中 441700
        摘要:在当今社会里,每位学生都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学会利用信息技术。然而,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仍有不少学生无法从知识学习中形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这不利于学生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引言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将促进社会的发展。大多数高中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视,给学生安排的课时少之又少,一周安排一节,甚至两周安排一节。更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每当期末来临时,有很多学校存在其他学科占用信息技术课堂的现象。这非常不利于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现象。在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以及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构成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是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和判断的能力体现,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利用恰当的方式来获取有用的信息。计算思维是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特定思维活动,而具备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够让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建立计算机模型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则是指学生能够选择和利用数字化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字化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其掌握高效的数字化学习习题、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从而开展创新的学习,进而积累有用的学习经验。信息社会责任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形成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使其懂得遵守国家信息法律法规,从而树立积极、负责任的思想观念。
二、高中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2.1抽象知识具象化,生动解释知识点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难以理解。特别是老师在进行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容讲述时,十分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脑海中没有图形的概念,理解这部分内容就十分困难。对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抽象化的学科知识具体地通过画面为学生进行展示。比如程序运行原理以及基础的存储和读取的概念,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对于较难的软件的运行与调试环节,老师同样还可以通过制作小视频等方式直观地为学生进行演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对学习的过程起到一个强化作用。
        2.2引入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信息意识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进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娱乐,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但是,就目前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娱乐学习的手段,并没有真正学会洞察和判断身边信息的好与坏,仍旧缺乏信息意识素养。

因此,教师不能只关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教学,应该学会转变传统应试授课思路,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将生活素材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其中,在引用生活素材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生活素材的选用和引入时机,必须选择与之相关的生活素材,并将素材编入到教学设计之中,以将学生引进生活情境,让学生跟随着生活素材渐渐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才能逐渐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信息意识素养。
        2.3基于学科特征,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应贯穿于该学科课堂教学当中,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判断行为,并学会担负起相应的行为责任。对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点之一。毫无疑问,良好的习惯对个人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高中生而言,养成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有利于健康成长。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时,结合计算机开机和关机顺序方式为学生讲解正确操作和使用方法,能保护计算机正常运行与数据安全,延长计算机寿命。要求学生在上机结束后按照正确步骤进行关机,清理桌面,正确放置鼠标、键盘与板凳,最后按照规范要求填写上机登记表。信息技术教师应提醒学生做好上述工作并内化至思想意识当中,长此以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还须培养学生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习惯,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当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因信息技术发展得到极大便利,然而日益扩展的计算机使用范围与规模也带来了相关的道德法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并基于道德层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信息维护习惯与信息社会意识,不单单是信息技术教师须完成的任务,更是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2.4优化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采取先表明教学主题、再传授理论知识的方法,促使学生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教师通过项目情境的创设,对课程要求详细介绍,抑或是呈现同主题作品案例,结合案例的操作方法进行指导,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相关内容时,教学目标在于教会学生图表处理、文字处理等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有着明显的实践属性。所以在传授理论知识方法后,教师可创设“制作电子报”的项目,要求学生发散创新思维,运用所学的PPT、Word、记事本等相关软件制作电子报。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能让学生巩固知识点,还能有效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核心素养,实现潜能的进一步开发。
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姚军.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谈[J].考试周刊,2019(74):123-124.
[2]张雪.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6):81.
[3]王祖根.高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8(27):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