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平富
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第一中学 519031
摘要: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创立之初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贯彻道德与法治精神。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尤其要注意加强这方面内容在课堂上的渗透,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围绕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制意识;培养
前言: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文科性质十分鲜明,很多内容都强调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其中道德层面的内容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相对简单,但是法制层面的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更应该围绕法治层面的知识展开深度教学。
一、结合生活常识,培养法律意识
初中阶段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在很多中学生看来是不存在难度的,只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背诵教材中的内容就可以完全掌握课本知识,并且在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分数。但是这样的学习理念实际上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目标不相符的,尤其是针对法制层面的知识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只是单一的将教材中的内容背诵了下来,并没有深度把握教材中的法制知识。即便教师想要针对这些法律内容对学生展开深度教学,很多学生也错误的认为“中学生不会犯法”,法制层面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并不紧密,不太愿意深度学习这部分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将生活常识与法制内容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例如:在教学“依法行使权利”方面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发现学生虽然都会背诵“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深刻理解了这一点,甚至有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会错误的现实自己的所谓“权利”。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生活化的内容,为学生讲解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拥有哪些权利。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同学们平时肯定去过超市吧?只要进超市买东西,我们就都算是消费者,那么消费者拥有哪些权利呢?”用一个简单的生活化场景,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围绕消费者具有哪些权利进行系统讲解。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消费者在超市买到过期商品”这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情展开讨论,让学生思考消费者如果在超市中买到了过期的商品,这算不算是超市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身为消费者,我们又应当应当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再比如,我们在超市中购买鸡蛋,买的时候鸡蛋还是好好的,但是还没结账消费者突然在超市里摔了一跤,鸡蛋全碎了,这件事情应当是消费者负责,还是超市负责?通过在课堂上不断提出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且有一定复杂性的事件,让学生积极思考不同前景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一个公民的身份来审视个人的权利,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激发学生对法律内容的兴趣,培养其法律意识。
二、结合社会新闻,培养法律意识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涉及到“法治”层面的内容是很多的,但是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平时就在学校范围内,活动又不会涉及到违法犯罪的行为,根本不需要学习这些知识。这种想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为了转变这种状况,激发学生对于法制内容的学习兴趣,培养法律意识,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和中学生联系比较紧密的社会新闻开展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拒绝黄赌毒”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很多学生就认为“黄赌毒”相关的内容和自己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很低,自己平时根本不会接触到这些东西,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搜寻一些社会新闻。比如中学生小明上网的时候不小心点进了一个黄色网站,结果里面不仅包含黄色信息,还涉及到了一些赌博广告,好奇的小明点进这些网页,输入了自己的个人信息,隔天父母就收到了小明疑似被绑架的诈骗信息,吓得小明父母第一时间报警。原本一次非常简单的上网,却惊动了警察,还险些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完这个案例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强调,虽然黄赌毒的内容看似离我们的实际生活非常遥远,但是网络的普及和时代的发展让很多原本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为了可能,我们学习法律层面的知识,主要是为了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不至于一无所知,能够第一时间察觉到这些危险,并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当学生看到日常生活中也有这些危险情况出现的时候,会更加愿意认真学习法律方面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
总结:
为强化我国初中学生的公民素养,使之养成文明守法的生活习惯,中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当将法制意识教育设置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与关键性任务,通过充分利用学科教育资源、联系社会发展与多数学生的价值观,开展全面、系统的法制意识培养活动,使缺乏社会经验的中学生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导与规训,加深中学生对法律知识、法学观念的理解与认识
参考文献:
[1]林爱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0(21):72-73.
[2]曹志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J].神州,2020(2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