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英雄式的赞歌-从《老人与海》的文学形象中看海明威的生存态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胡艳华
[导读] 海明威在他一生中创造了许多“海明威式的英雄人物”
        胡艳华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解放小学,浙江 永康321300
        关键词:海明威;英雄;永恒
        引言摘要: 海明威在他一生中创造了许多“海明威式的英雄人物”,在他创作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老人与海》中更是塑造了“海明威”式英雄的集大成者-—圣地亚哥的形象。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塑造了两类文学形象:一类是人的形象,一类是物的形象。这些形象对于他们自身来讲都是英雄,但当两种形象碰在一起时,就是人如何对待外在暴力世界的问题,作者通过主人公,所采取的行动本身找到了答案:人生的悲剧是永恒的,但人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是永恒的。
        
        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二十世纪美国伟大的小说家,于1899年7月21日在美国芝加哥郊区的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出生,他的童年是在幸福中度过的,父亲狩猎、钓鱼的业余爱好,以及母亲的音乐修养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海明威.在读中学时,他就表现出处处好强,事事追求拔尖的个性,从小就总要当优胜者。后来做记者,主动的上战场,奔赴前线,他的一生真可谓辉煌灿烂。他的那些参战经历、渔猎经历、生死经历等不仅给海明威提供了写作素材,也给他作品中的“英雄式”的形象提供了生存环境。“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是海明威的著名格言,他一生笔耕不辍,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这些形象都是海明威所向往的模式,一种英雄的模式,这种模式因为“完美地表现了海明威所谓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以及他那打不败的顽强精神而被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所接受,并以此成为海明威文风的标志。人们一提起海明威就常常与《老人与海》中的那个驾小舟闯大海捉马林搏凶鲨的古巴老渔民联想在一起,的确,海明威自己也认为《老人与海》是他这一辈子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也是“可以作为我全部创作的尾声,作为我写作、生活中已经学到或者想学的那一切尾声”。⑴这部被威廉·福克纳誉为可能是他们“这代人最优秀的一个单篇”⑵使海明威在1953和1954年分获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将他的写作生涯推上了荣誉之巅。
        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在一九八四年发表的《现代小说:九十九本佳作》中关于《老人与海》写过下列这几句话:“这个朴素的故事里充满了并非故意卖弄的寓意……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一九八六年八月)”⑶这看法似乎并不言过其实。确实《老人与海》的故事非常简单,讲的只不过是一个世人皆知的老故事,但海明威的卓越之处在于,《老人与海》是他创作生涯中最后一部也是最杰出的一部小说,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数次劫难后,通过文中的各种文学形象的行动本身来表现了人类在面对外在环境的重压之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他对人类行为,人类精神的一次思考总结。他试图描写“一个真实老人,一个真实的男孩,真实的大海,一条真实的鱼和许多真实的鲨鱼。”《老人与海》中主要塑造了两种文学形象,一类是人的形象:主要是圣地亚哥和小男孩,另一类是物的形象:大海,马林鱼,各种鲨鱼等。
        一
        老人圣地亚哥既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个“英雄式”人物,也是他所塑造的“海明威式英雄人物”的最完美的体现者。圣地亚哥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已经连续84没捕到一条鱼了,认为“倒了血霉”,而别的渔夫都把他看做失败者。他“消瘦憔悴”,手上有“勒得很深的伤疤”这些伤疤就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没钱买吃食,得靠小男孩给他送来,后来小男孩也被父母叫走了,他显得更加孤独,划着空荡荡的小船出去,又划着空荡荡的小船回来。尽管如此“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有消失过”。第85天,他“又像微风初起的时候那样的清新”继续驾孤舟“驶向更远的地方”。他终于捕到了一条比他的渔船还要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是这马林鱼是鱼中之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它在水下坚持了两天两夜,不时用苦刑来折磨老人。它掀起大浪,把老人摔倒在船里;它拼命冲撞,把老人勒得背脊生痛,双手血肉模糊。这时,老人只要割断绳索,让大鱼跑掉,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喝冷水,吃生鱼,不断地为自己鼓劲,决心跟它“奉陪到死”。两天之后,他终于制服了那条大鱼,猎获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就在归途中,更大更可怕的灾难降临了,成群的鲨鱼轮番前来,一口一口地抢夺他的战利品。他用尽一切个人手段来反击。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用舵把来打。然而这是一场注定打不赢的战争。当他返回岸边时,那条硕大的马林鱼已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同时归来的还有他那只残破不堪的小船和他那副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他失败了,连他自己也承认自己确实是失败了,在这场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但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他是永远不会被打败的,他认为,“痛苦在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就是他的生活信条和“英雄式”的精神。他回岸后的第二天早上,马诺林来了,提出要和他一道出海打鱼。后来,“在路边的茅棚里,老头儿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地睡觉,孩子坐在一旁守护他。老头儿正在梦风狮子。”⑷在圣地亚哥的身上,凝注着作者的思想:虽然失败了,但不能甘心于失败,还要从头做起,在小说的结尾,圣地亚哥又梦见了狮子,这既是他力量的象征,又预示了下场搏斗的开始。海明威歌颂了人类的伟大的精神力量,同时希望人们不要在失败中跌倒了,要勇敢的站起来去面对,不要丢掉人性的尊严。这就是圣地亚哥这个不屈服于失败命运的“英雄”的性格。
        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式英雄的集大成者,是所有Code??Hero的最终归宿,是一个强者,面对外在世界的重压,深思熟虑,从容不迫,决不向困难低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表现了个体自身昂扬的精神,但圣地亚哥是孤独的,痛苦的。圣地亚哥一开始就遭遇到一连串的失败:84天打渔的一无所获,众渔人的讥笑,小孩马诺林奉父母之命离他而去等等。作为一个自以为“渔夫正是我生来该干的行当”的有经验的打渔人来说是何等的难受。而在远扬深海的过程中,他只能孤身一人驾着一叶破舟,举起那面“补了些面粉袋”的破帆,顺水漂浮,所面临的只有那茫茫无际的大海和那浩翰广阔的天空,而大海的无边无际和天空的宽广和老人的这破舟相比,就更加衬托出老人的孤独。在捕捉大马林鱼的过程中,他忍受着来自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压力和马林鱼展开着生死的博斗,与他相伴的只有对手,而没有朋友与帮手,以至于他回来的路上把马林鱼也当作他的朋友。他忍受着百般的痛苦和孤独,在茫茫大海上驾着一叶破舟,孤立无援的进行着挣扎和行动,尽管他曾历尽千辛万苦,作出了非凡的努力,仍失败了,但他没有带着悲壮的神色走向失败,而是在遭受那么多的磨难之后,在最后,仍然满怀信心地梦到了充满活力的非洲狮子,他那坚韧不败的毅力,败而不馁的气节更是令人肃然起敬,圣地亚哥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是一个真正的渔民或老人,还在于他是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人,是一个“真英雄”。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还塑造了另外一个主要人物:小男孩马诺林。在小说一开始,因为老人遭到霉运,唯一与他相濡以沫的小男孩马诺林也被父母叫走了,离开老人。上了另外一条船,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相当不错的鱼,但小男孩对老人还是离而不弃,始终关心着老人,到最后小男孩又与老人聚在了一起,虽然小男孩只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出现,小说的中间部分没有出现过,但老人在那三天紧张又艰苦的海上漂流中,由于渴望有人做伴,有人帮忙等原因,曾十多次想起小男孩,所以读者始终都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小男孩从5岁起就跟着老人上船学习捕鱼,5岁是儿童刚刚开始记事的年龄,因此在小男孩的成长及性格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老人的性格特征,他不仅从老人那里学到了捕鱼的本领,更重要的是从老人那里继承了自尊自强,不怕失败的精神。在老人身上,他还懂得了许多生活的哲理和艰辛,他在小说中所讲到的“是爸爸叫我走的,我是孩子,不能不听他的”“哪里,男子汉就该这么干……”?⑸?以及他处处关心老人,为老人准备各种生活用品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在小男孩幼小的心灵里早已懂得了如何去面对这种生活,而这些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老人影响的。在小说的最后结尾部分,小男孩终于下定决心回到老人身边,他无视父亲的权威与渔民们对运气的迷信。“去它的好运,”男孩说:“我会带来好运的。”“你家里人会怎么说泥?”“我不在乎。我昨天逮住了两条,不过我们现在要一起钓鱼,因为我还有好多事要学。”?⑹?随后,老人和小男孩计划着用福特牌汽车的钢板来改制鱼叉的矛头,准备再一同出海,这孩子的最后回归意味着,人类的才智和精神力量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人类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是永恒的,这小男孩是面向未来的,是一个未来的英雄。
        二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不仅塑造了英雄式的人的形象,也塑造了一系列物的形象。在创作上,海明威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意象、象征和表现手法,通过老人的眼睛看到的外在环境的描写,以及老人的感受,海明威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大海,一条真实的鱼和许多真实的鲨鱼,这些物的形象在小说中构成了一道明亮的风景线。它们在小说中相对于自身来讲,面对着外在环境的变化,为了捍卫自己的生命,它们各自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中看出,它们也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同样体现了海明威式“英雄”的特征。
        海明威把大海当作《老人与海》的大背景,在老人圣地亚哥的眼里,大海如同一个任性而美丽的女性,永远是一个神秘的无法理解的客观存在,圣地亚哥作为一个在海上奋斗了一生的老打渔人,他也只能困惑地感到大海是“仁慈的、美丽的,有时又十分残忍。”她可以给人或者不愿给人莫大的恩惠,她可以连续让一个有经验的打渔人84天一无所获,也可以一下子赋予他以巨大的礼物,她可以让人经过巨大的努力品尝一下胜利的欢乐,又可以让刚刚到手的胜利化为乌有,可以说,它毫无规律可言,其神秘性根本让人无法理解,但在老人看来,她如果干出任性或缺德的事来,那是因为她由不得自己。与大海相伴而生活的是那燥热的阳光,汹涌的暗流,强劲的海风,还有那大小都各具风格的马林鱼、鲨鱼、飞鱼、金枪鱼、鯕鳅鱼……,大海的胸怀是宽广而厚重的:上承日月光华,下容海藻生灵。老人爱海,他目之所极的海洋,大抵都是色调明丽且极富动感:“深蓝色的水中穿梭地闪出点点红色的浮游生物,水在阳光照耀下变幻出奇异的光彩。

”“水面上几摊被太阳晒得发白的黄色马尾藻和一只紧靠着船舷浮动的僧帽水母,它那胶质的浮囊呈紫色,具有一定的外形,闪现出彩虹般的色彩。”老人曾说:“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⑺?即算是那个差不多就要把他拖垮的马林鱼,在老人看来,它就像是“我的兄弟”,还有抢夺他的战利品的鲨鱼是“生就一副好体格,能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般,周身的一切多很美。”金枪鱼“壮实而气血旺盛”,鯕鳅“跃出水面的当儿,在最后一线阳光中确实像金子一般在空中弯起腰子扑打着,一次次跃出水面,像在做杂技表演。” 海里蕴藏的这些有灵性的生物,就好比是大海的孩子,大海用它那宽广的胸襟,孕育着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温床上遵循着他们自己的规律生活,但它却不同于人类母亲对孩子的拘囚或忤拗,一旦有来犯的人类,它便又合成一股强势与人类对抗着。但她不会刻意的去伤害谁或者对谁特别的照顾,她对每一样外在事物都是公平的。她只不过是本着自己的职责,按照自然的规律在运动罢了。因而,她是美丽的,崇高的。
        老人在与马林鱼搏斗中表示出了一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的对手马林鱼似乎比他更强壮,更有能耐,老人只不过有人的智慧,比它聪明,武器比它先进罢了。它有像棒球那样长的嘴,有像镰刀般的尾巴,它比小帆船还长两英尺,它选择待在黑暗的深水里,远远地避开一切圈套,罗网和诡计,它在绝对的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吧,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老人这样想到,?⑻?可见,老人是把马林鱼看作和他一样的人了,似乎是他的敌人,也好像是他的朋友。随着两者之间较量的开始,老人更加感受到了大马林鱼的“强大(greatness)”“美丽(beautiful)”“了不起(glory)”和“崇高(hobleness、 great 、dignity)”。马林鱼在和老人的搏斗中,表现得非常的镇静,而且在按着它自己的计划在行动,“它的计划是什么”老人不知道,在老人钓上马林鱼开始后,它就一味的拖着小船一刻不停地游着,一直朝它所选择的方向稳稳的游去。它有时会把钓索猛的一抽或者又陡地一歪,把老人拖倒在船头上,要不是老人撑住了身子,放出一段钓索,早把老人拖到海里去了;有时又慢下来,用它那惯常的速度在游着,钓索上的那股拉力,把老人的双手都勒得出血,左手都勒得麻木抽筋了;钓索勒在背上疼痛得几乎超出了老人能忍受的极限,“鱼啊”老人说“鱼啊,你反正是死定了。难道你非得把我也害死不可?”?⑼?尽管老人一次次的吃生鱼肉,喝水,来补充体力,但老人还是觉得很疲乏,很痛苦。在这里,作者通过老人手中的绳索感触到了它的一举一动,感触到了它的沉着、尊严与高贵。它不仅在体力上折磨着老人,还在心理上折磨着老人。老人从钓上马林鱼开始,就一味的跟着它走,老人不知道它要干什么,“天主帮帮我,让这抽筋快好吧,因为我不知道这条鱼还要怎么着”老人说。⑽?老人就由着马林鱼拖着小船前进,时刻忍受着来自钓索上的那股拉力,在整个的搏斗过程中,他多次想到了小男孩,想请求小男孩的帮助,“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这样的权力,”⑾每当老人感觉到累时,他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坚持下去,要鼓起勇气,要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或者像那条鱼那样。看来,马林鱼真的把这个有经验的老打渔人弄得精疲力尽了。但是,马林鱼始终还是没有要杀害它的人聪明,尽管它比人更高尚,更有能耐,资格更老,但总有疲累的时候,到最后,还是被老人给杀死了,它失败了,尽管它怎么样的努力,它还是无法逃脱自己作为“鱼”的命运,最后,还被鲨鱼残害,只剩下一幅脊骨架,它的死看似残忍,却似美丽的、崇高的,因为它死在与老人的搏斗中,死在老渔夫几乎耗尽所有精力甚至透支精力之后,它的死体现了自我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马林鱼虽然失败了,但它也为自己的命运执着、奋勇的抗争过,所以它也算得上是一个“英雄”。
        老人战胜了马林鱼,驾着鱼和小船并行回港时,老人觉得这是一场梦,但他看得见那条鱼,可以感觉到背脊靠在船梢,知道这是确实发生的事。但是还没有等老人回港与其它人分享胜利的喜悦,一群凶猛的鲨鱼来了。这些鲨鱼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不断地向老人发动一次比一次更凶猛的攻击。这些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即一大片暗红血潮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它们从水底深处上来了,就像老人想的“光景太好了,不可能持久的。”第一条来的是灰鲭鱼,它生就一副好体格,能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般快,周身的一切都很美,除了它的上下颚,高耸的脊鳍像刀子般地划着水面,一点也不抖动,八排牙齿全都长得朝里倾斜,它们像瓜子般卷曲起来的人的手指,几乎跟着老人的手指一般长,两边都有刀片般锋利的快口。这种鱼生就拿海里所有的鱼当食料,它游得那么快,那么健壮,武器齐备,以致所向无敌。它闻到了这新鲜的血腥味,就快速的朝着小船和鱼的方向游来,它是条毫无畏惧而坚决为所欲为的鲨鱼,老人没办法阻止它来袭击马林鱼,当它朝前咬住鱼尾巴上面的鱼肉时,老人用鱼叉向它扎去,它翻了个身,但它还是不肯认输,尾巴扑条着,海水被它的尾巴拍打起一片白色浪花,两颚嘎吱作响,像一条快艇般地划破水面,以示抗议。但在水面上静静地躺了片刻后,就慢慢地沉下去了,它虽然残忍、能干、强壮而聪明,但它敌不过老人的武器,它死了。第二次来袭的是两条铲鼻鲨鱼,气味难闻,既杀害其他的鱼,也吃腐烂的鱼,饥饿的时候,它们会咬船上的桨或者舵,有时也会在水里袭击人。当它们朝马林鱼身上被咬过的地方咬去,老人用刀扎进了它们的身子,但它们依旧紧锁着上下颚,咬住鱼不放,临死时,还不忘把咬下的肉吞下去。后来还有很多的鲨鱼来袭击马林鱼,它们就像锋利的剑或凶恶、丑陋的猪一般张着血盆大口袭来,老人奋力向它们还击,但他的大鱼还是被鲨鱼毁坏,直到最后被抢得精光。把老人经过巨大的努力得来的胜利果实夺走了,他的希望,他的理想都被破灭了,但在老人看来,鲨鱼只不过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罢了,在做一条鲨鱼应该做的事,老人没有怨恨鲨鱼,“鱼啊,我不该把船划得离岸这么远”,“我所内疚的是我把船划得太远了,这把你和我都给毁了”,“什么也不是”,他提高嗓门说,“是我出海太远了”。⑿老人一再重复他的劳动果实被毁的原因是他走得太远了。的确,鲨鱼也只不过是在为自己能继续生存下去努力在行动,在用自己的行动来捍卫自己的生命,争取生存下去,因而它们也是强者,是英雄。
        ????????????????三、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成功地采用了寓意象征和现实主义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紧密的结合起来了,他虽然写的是一个人,体现的却是一个世界。笔下的圣地亚哥就象是他自己一样,孤独地驶入深邃莫测的大海,扬起的是那面象征着永远失败的破风帆,忍受着百般的痛苦和孤独,与他相伴的只有对对手没有朋友与帮手。可以说,圣地亚哥所面对的这个特定的情境,正是海明威生活的那个世界的典型特征。那个世界的人从当时的心理感受来看,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破舟,主人公的挣扎和行动恰恰体现了那个世界中个人是孤立无援的,整个人生都是孤独的。圣地亚哥尽管历尽千辛万苦,作出了非凡的努力,他的猎物马林鱼还是被吃掉了,他没有战胜大海,战胜鲨鱼,他还是被打败了,他三天努力搏斗的结果和前84天并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海明威对圣地亚哥的描写,实际上是反映了他对外在世界的对人生命运的一种理解,人在与蛮横暴力的较量中,永远是孤独的,是注定没有任何获胜的希望的,这在海明威以前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无论是早期笔下的恩巴斯(《太阳照样升起》),享利和凯瑟琳(《永别了,武器》),还是40年代笔下的乔丹(《丧钟为谁而鸣》),他们都不缺乏行动的渴望,勇气和决心,但他们都失败了,因为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荒诞的,毫无理性的世界,他们的心理防线早已崩溃,所不同的只不过是每个人对待失败命运的态度而已,正是在社会暴力是强大凶残的,荒诞莫测的,人命运注定是失败的条件下,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形象找到了答案,他进入了一个新的伟大的境界,知道了如何在重压下保持优胜者的风度。海明威赋予圣地亚哥超迈的人格力量,他是精神上的强者,是海明威以前塑造的一系列“英雄”性格的升华,他那打不败的顽强精神正是海明威晚年寻求到的新的出路的精神写照。海明威用圣地亚哥的言行向整个人类宣告:人生的悲剧是永恒的,但人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是永恒的。??
        注释:
        ⑴?⑶摘自吴劳《春潮*老人与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39页????
        ⑵摘自王枫《论小男孩在老人与海中的作用》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⑷——⑿ 摘自吴劳《春潮*老人与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19页、第144页、 第217页、 第157—164页、 第197页、 第197页、 第177页、第197页、第214页??
        参考文献:
        [1]吴劳,《海明威文集春潮·老人与诲》,上海译文出版社;
        [2]陈敦,刘建军《外国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金元浦,孟昭毅,张良村《外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大亮,吴秀玲,《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成长轨迹》,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王枫,《论小男孩在老人与海中的作用》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6]姜岳斌《海明威:“大陆与孤岛”间迷惘的价值观历程》,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7]柳东林《“冰山理论”与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8]孔耕蕻《冰山与夜争,勇士与夜莺——海明威菲兹杰拉德人格透视》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9]刘象愚 武跃速《强与弱:人与世界对抗的两极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第3期
        [10]《老人与海》中的意象http://ht88.com/infoview/Article_690.html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