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珞
厦门市高殿中心小学 361009
摘要:本文就城中村小学培养学生自立能力、自信表达及自强精神的需要,对城中村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以《励志诵读》微课程为例,通过化整为零的模块式教学来构建“晨音叮咚,课前三分,九点读书”的微课程板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课前自学——课中互学——课后展示的教学样态,为城中村小学励志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微课程 励志教育 城中村小学 诵读
微课程是指具备课程性质,但为了满足特定学习要求,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短小、完整的教学过程,它包含相关课程配套资源,如微教案、微测评及微反思等。据问卷及访谈调查,城中村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较为单一,消极表达及粗鲁表达较为普遍,在语言的“阳光”和“雅美”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自信,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自立能力、自强精神,我校在实践中探究出《励志诵读》系列微课程。微课程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融入学生学习日常,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养成诵读习惯,并在诵读形成阳光向上氛围,塑造学生励志品格。
一、《励志诵读》微课程特点分析
(一)化整为零,课程形式微小灵活
课程作为教育的载体,无不追求“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要想通过诵读将励志品格悄然融入到城中村小学生的言行举止之中,课程形式的选择尤为重要。我校《励志诵读》曾经过常规课程时长的尝试,但这对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投入而言,存在极大挑战,效果差强人意。顺应教学规律及尊重我校学生情况,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反思。升级后的课程化整为零,形成了以微、小为课程特点的系列微课程,将课程内容分散至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学生学习课程的形式不局限于常规课堂,可以在学校的任何角落,甚至延伸至家庭。如,“晨音叮咚”为早晨学生入校时,“课前三分”为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九点读书”为学生睡前十分钟。
(二)励志向上,课程内容主题聚焦
根据城中村小学生特点,契合我校励志教育理念,我校首先进行了励志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构,《励志诵读》微课程即为体系中的拓展类课程。在诵读内容的编排上,《励志诵读》主题分类明晰,以“课前三分”为例,共分为四大主题:学自立,要自信,当自强,会听海。四大主题紧紧围绕励志教育培养目标展开,以童谣、古诗、现代诗等为主,每件诵读作品短小精悍,整体聚焦励志向上。
(三)强调生成,课程评价开放多元
《励志诵读》微课程评价不局限于量化评价,而更关注质性评价,即课程学习的访谈、对学生的观察表格及档案袋记录等。《励志诵读》将课程学习与课程评价有机融合在一起,两者相结合形成新的课程内容螺旋提升学习效果。如,“课前三分”分学生集体诵读与个人展示诵读,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诵读的语音语貌,还包括学生的拓展诵读及创意展示;“晨音叮咚”为学生诵读的校园展示,学生将诵读内容录制成音频于校内广播展示,展示的过程即为学生课程学习成果展示,而这将成为新的课程内容供学生学习,课程呈开放上升之态。
二、基于励志教育目标的诵读微课程教学样态
通过以上对《励志诵读》微课程特点分析,我们利用该课程的优势,逐渐形成了具有励志教育特色的课堂课堂形式,即朗读背诵型、吟诵展示型、心得讲演型、主题探究型、融合项目型。且这些课堂形式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互学——课后展示的教学样态呈现。
(一)教学目标分析
励志教育是一种以“励”为核心,采用外部激励方式引发学生自我驱动的教育理念。根据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励志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为“三能”、“四有”、“五会”。“三能”是能立、能群、能创造;“四有”是有知识、有实践、有习惯、有能力;“五会”是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演。结合一般课程的三维目标,《励志诵读》强调培养学生的讲演 、吟诵、探究与迁移,这为课程内容提供了方向指引。
(二)模块化课程内容,形成励志诵读系列
《励志诵读》微课程表面看起来内容较为分散,但实际上内容模块化,并形成一定序列。不同模块的学习适合利用零散时间完成,化繁为简,便于时间的充分利用。课程在四大主题下模块分类,且逐步进阶。初级阶段进行朗读背诵,吟诵展示,中级阶段进行心得演讲,主题探究,高级阶段进行融合项目学习。其中,初级阶段不再赘述,中级阶段的主题演讲根据德育主题或班级情况灵活选择,高级阶段则多学科融合,考验学生诵读中的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迁移与整合。
(三)以学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样态
基于《励志诵读》微课程内容,教师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激发者,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多提供正面反馈,即适时肯定与称赞学生表现,为学生设计多元展示平台,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在微课程中给与更多纠正的机会等。励志教育理念下,《励志诵读》微课程基本形成了“课前自学——课中互学——课后展示”的教学样态。首先,学生借助《励志读本》中的“文文读童谣”、“文文品诗”栏目自学诵读内容;其次,在“课前三分”环节通过诵读、讲演等形式进行展示,生生互学,教师适时启发;最后,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拓展迁移,“九点读书”中进行自主的主题探究阅读,形成“晨音叮咚”栏目诵读,在校内展示。由此,微课程构建的课堂教学样态实现了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初衷,学生能力在日常中得以浸润和强化。
三、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化整为零的励志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总体思路仍不能脱离课程构建规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上,微课程依然保有课程的完整性与逻辑性。不同的是,《励志诵读》微课程更符合城中村小学生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励志教育的日常渗透。
文中指出的五种《励志诵读》课型能够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进阶,保有课程的螺旋上升态势,同时,课堂教学样态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励志品格的塑造更具意义与价值。
(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城中村小学励志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FJJKXB19-54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鸿儒. 校本课程如何评价——基于CIPP模式的探讨[J]. 中国德育, 2019, 000(021):P.35-38.
[2]郝岚. 文化润泽精神特质 研学靓丽生命样态——以《经纬中华情》课程为例的实践研究[C]// 2018.
[3]周丹红,武徽,王芮.基于课程与教学论视角看微课与微课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6):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