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文
四川省德阳市龙台镇中心学校 四川省 德阳市 618000
摘要:一直以来,美术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而且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以趣味性的美术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本文从中班幼儿的角度来看,有趣的艺术活动是幼儿的兴趣所在,幼儿可以在艺术活动中释放自己的本性,发挥独特的想象力,建立自己的世界。
关键词:趣味美术活动;中班教育;幼儿教育;运用策略
引言
中班是幼儿学习的过渡点,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应该继续从中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习过程中,幼儿不仅要学习特定的知识,还要学习品质,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重视幼儿学习质量的发展,将会使幼儿的学习效率提高几倍以上,而且对幼儿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笔者会借助趣味性艺术活动对中班幼儿的学习素质培养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施展创意绘画
绘画创作不需要老师和孩子去寻找特殊的创作材料,只需要设定一个充满乐趣的绘画艺术主题。对于幼儿来说,参与趣味性的创意绘画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艺术创作的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幼儿在创意性的艺术绘画作品中表现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生命认知。实施创意艺术绘画活动后,孩子们会真正感受到绘画活动的乐趣。同时,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和自豪,并会更多地参与后续有趣的美术活动。
二、创作美术作品
在中班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对幼儿美术活动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同时在鼓励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由于幼儿年龄较小,鼓励和榜样往往更有助于学习品质的发展。教师应对美术活动做出积极的判断,鼓励幼儿创作美术作品,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因为榜样也是潜意识规则的体现。例如,当幼儿从事美术活动时,他们可能半途而废。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的工作,鼓励幼儿工作的发展,同时可以利用其他幼儿工作,鼓励幼儿继续完成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持之以恒的学习质量,使幼儿从小树立起学习意识。
三、利用废旧材料
有趣的美术活动将传达给孩子一个观念: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眼睛里发现的美。
对于实际使用,废弃材料往往是无用的,但对于艺术创作,废弃材料往往是优秀的创作材料。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废旧材料的收集和应用,引导儿童参与有趣的美术活动,并指导儿童在材料的操作中树立“眼睛发现美”的观念。笔者要求幼儿从家里收集废旧的纽扣,并要求他们把纽扣带到幼儿园。起初,孩子们表现得很困惑。但是,在大家收集到废旧纽扣之后,笔者根据颜色等进行系列分类,孩子们渐渐明白了,我们可以用废旧纽扣进行作画。经过几天的收集、整理和准备,笔者从一个废纸箱中取出了一块平整的纸板。上面展示的是某个省份图,是用不同的颜色画出了省内每个城市的轮廓。接下来,鼓励孩子们根据城市边缘的颜色在硬纸板上粘纽扣。孩子小心地拿起纽扣,粘在上面,然后用力地按在纸板上。经过笔者和孩子们的合作,我们完成了该省份地图的全新创作,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色彩,城市的边缘由小纽扣完美填充。笔者将一幅联合创作的纽扣画挂在教室里,孩子们在这种有趣的美术活动中感受美,并收获一种成就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发掘自然资源
大自然是孩子们探索和体验的宝藏。在中班开展趣味性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收集自然资源开展教育活动,鼓励儿童巧妙利用自然资源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同时,利用自然资源参与美术活动,帮助幼儿树立对大自然的热爱,珍惜大自然的宝贵品质。因此,教师可以将自然资源融入到美术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在创造美的同时感受到自然的美。笔者鼓励孩子们去大自然中采集各种颜色的叶子,并要求孩子们在采集时避免采摘,最好寻找自然掉落的叶子。经过周末两天的收集,孩子们每个人都在周一带来了一大袋叶子。有黄色,浅绿色,深绿色,棕色和红色。然后,笔者让孩子拿出叶子,参加有趣的美术活动,就是树叶拼贴画。为了减少幼儿创作的难度,我会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叶画的例子,并鼓励幼儿以“我最心爱的小物件”作为树叶拼贴画的主题。通过体验和参与美术活动,孩子们不仅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感受快乐的创造性参与,实现充分锻炼操作能力,还参与活动感受大自然的魔力,树立热爱大自然和珍惜自然的个人品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用美术活动来培养中班幼儿的学习品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艺术不仅能吸引幼儿的兴趣,而且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因此,幼儿教师应选择合适的美术教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习质量的学习过程融入美术活动中。同时,教师鼓励幼儿进行艺术活动,在鼓励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学习质量。总之,幼儿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将学习质量融入到美术教学中,为幼儿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毕美慧.大班趣味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J].科幻画报,2020(03):273.
[2]吾佳萍.环保趣味绘画激发中班幼儿创造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