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芬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二中学 341600
摘要:综合思维作为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地理学科学习方式中最为重要的,充分体现了高中地理学科内容的特点。但目前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仍然比较薄弱,而问题链的教学模式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新课标实施以来,大部分教师仍然不能明确“问题链”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具体实施情况,教学模式往往形似却神不似。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导向;综合思维;综合要素
引言
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不断涌出的背景下,问题链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综合思维的培养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问题链的设计过程中,使问题质量得到有效强化,有效提升学习成果。
一、问题链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针对问题链设计中很多问题的设计不具有相应的层次性,问题的难度没有做到明确的区分,经常出现同一水平问题重复进行提问的情况。在问题式的教学中没有对核心的问题链进行设计,而是通过不同的问题进行堆积形成的教学,没有体现教学中的核心问题链。教学中的问题是联系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也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因此,问题设计的是否合理,对于课堂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目的完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地理课程改革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综合思维的培养。在上课的提案中也明确提出了。在两次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考能力。因此,在地理教育中必须强化问题式教育的运用。在问题的设计中,只有构成对应多个相互关联问题的连锁,才能达到学生综合思考的培养。
三、地理综合思考的构成
综合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主要强调的是整个思维、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分别是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在我们日常的地理环境中,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对于地理因素的分析,是我们对地理环境特征和地理现象成因认识的基本方法,地理学科中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综合性和地域性。
要素综合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其对应是地理学的综合特征。学生可以从各个影响因素的角度来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原因。那是各种各样的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需要考虑多阶段的地理要素。因此,全面考虑与地理事物成因相关的要素,深刻理解多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元素综合涉及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要素之间的关系。时空综合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把握地理学的动态特征,把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从动态的观点观察、发现、解决地理问题,分析地理事物的进化规律。空间和年代的不同,指导地理事物和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的时空下对比、联系、分析不同时空尺度的事物,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从地方综合、地方一体化的角度,分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一个地区对人地系统的影响。根据具体的地域,可以根据和当地人的关系来解释。
四、“问题链”的实践意义
地理知识具有较为明显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问题链则完全符合地理知识的特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在问题链的设计中,如能够做到对其问题良好的设计,则能够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增强学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针对学习地理较为困难的学生,更加能够体现其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链的设计是由一个一个具有层次的问题所组成,在这其中的主体则是学生,因此好的问题链能够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地理的学习中,教师则做好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例如,人教版必修一中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的问题设计。
问题1:分析泰坦尼克号打捞难度大的主要原因。
问题2:南安普敦的居民能看到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油渍,你相信吗?请说出理由。
问题3:南美洲西海岸的伊基克是否适合生存?为什么?
问题4:总结世界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分布规律。
整个问题链的设计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分析,还能够通过问题的提出,提升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探讨和分析。在对问题逐一解答中,学生能够从课本中原有的分布问题深化到对气候、生物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主体,其以学生的角度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使学生随着教师的步伐逐渐深入对知识的探究,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养成
在地理教学中,问题链教学方式的长期运用,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地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生活性,这样一来也能够使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良好的运用,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能够对地理学科更加重视。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中,其教学目标是能够使学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
问题1:我国水稻种植的主要分布区?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相关地理知识能够答出是“秦岭-淮河以南”,也是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的再现。
问题2:为什么烟台是苹果之乡?学生能够根据本课程所学知识答出“烟台是温带气候,光照充足”因此,适合苹果的生长。这个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3:哪些气候类型符合水稻生长的需要?学生能够答出三大季风气候。这个是对学生思考的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问题4:为什么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宁夏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成为我国西北重要粮仓?
学生能够明确种植水稻要改变水源条件的前提,答出“可以引水灌溉”。
问题5:为什么江西千烟洲地区发展的是丘上林草丘间溏,缓坡沟谷果粮的立体农业模式?
此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农业发展中地域条件的限制因素,答出“受地形限制”。
问题6:为什么茶树分布在我国东南丘陵?使学生明确在农业发展中土壤性质的影响因素,答出“我国东南丘陵为亚热带红壤,属于典型的酸性土壤,利于茶树的生长”。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贯穿于整个问题链中,通过问题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探究,从而不断获取答案,促进学生求知欲的提升,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激发。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对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应当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在问题链内容中,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整体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钟庆玲.综合思维导向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链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王金国.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培养——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为例[J].当代家庭教育,2018(11):85.
[3]杨雪华.以培养综合思维为导向的高中地理“微专题”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卢娟.也谈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培养——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为例[J].内蒙古教育,2018(0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