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怡楠
身份证号:13018219931225****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
【摘要】近代文学史课程包涵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近代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价值,阐述近代文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提出应重新评估近代文学的历史价值,从大专院校教学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不同的模式与方法推进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教学与改革;应该积极去学习去理解近代文学中所包含的开创性精神,一种求知求变的精神、一种爱国爱民的精神。
【关键词】大专院校;近代文学史;课程教学
近百年的中国近代文学史,其成就在于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文化主流,其反映现实和追求理想的精神与方法,其语文合一、走向通俗化的探索和努力,为“五四”时代新文学运动准备了一定的历史文化条件。现阶段,大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提高,历史人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近代文学史课程包涵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近代文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近代文学,指十九世纪中期鸦片战争至二十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即中国现代文学的孕育期、准备期,反映了中国文学挥别传统、重塑现代的特殊精神追求[1]。中国古代传统体裁的文学如诗赋词曲等发展到清中叶,除小说外如诗、文、词、戏曲等,虽作家作品众多,也在风格流派上彼此竞争,但大都缺乏新的思想内容、因袭旧的艺术形式,日趋衰落,陷于困境。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步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而同时中国人民也进行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近代文学的产生主要有两个背景:第一个是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西方各种思想文化流入中国对传统文学造成很大冲击,传统文学经过先进知识分子的吸收结合融合产生了近代文学;第二个是中国的自身原因,八股文在当时己经不适用了,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经过不断探索,也对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结束了中国社会口头语与书面语长期分离的历史状态。
爱国主义传统在近代文学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与无能,对当时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批判,呼吁人民奋起反抗;另一方面它唤起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二、近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内容要点
从《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等大专院校教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近代文学近百年的时间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摆脱旧的文体束缚。梁启超倡导新体散文,从小说戏剧方面,改革的呼声也非常强烈。文人们大量翻译了西方的文学作品,开辟了异国风情的文学园地,扩大了当时中国作家视野在创作题材,创作技巧都得到了巨大提升;在诗歌方面打破了当时对传统诗歌押韵文体的要求,新事物、新思想、新名词、甚至一些方言也进入到了诗歌中;在文章写作中摆脱八股文的束缚,要求平易昌达、条例清晰,具有丰富的感情;与此同时小说戏剧盛行,各种地方剧文明剧也应运而生,诗歌己经让出了文学的主体地位。在近代文学史教学内容方面,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近代文学的政治性、战斗性,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加强和显著。进步作家和作品,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是这个时期文学突出的思想内容。从龚自珍、魏源到“南社”诗人们的文学创作活动,密切与现实政治联系,成为日益明显的历史潮流,反映近代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近代文学的题材内容、语言形式乃至风格特征有了新变化,一般趋向通俗化。
龚自珍的绝句诗多采“古绝”体,打破清中叶以来诗歌重格律的束缚;后来黄遵宪、梁启超对诗风的改变,提倡诗与音乐结合能够歌唱,是走向通俗化最有代表性的表现。新兴资产阶级由于开通民智的需要,在文学各方面更自觉地致力于这一点,使文学更有效地为政治服务。
第三,?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优良传统在近代得到继承和发展。龚自珍首先突破清中叶以来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统治,成为近代早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许多散文和一部分律诗绝句也表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后来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许多作家,都进一步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特别是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界自觉的创作运动。
第四,近代出现了众多文学团体和文学刊物,它们起着前所未有的组织、教育与鼓舞群众的作用。文学的社会作用扩大了,它不再只是案头窗下少数人所用的工具,而是群众的读物。因此,人们自然地改变了对文学的旧观点,产生了对文学的新估价,这是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新变化,到民初新文化运动特别显著。
第五,近代文学发展呈现复杂景象和过渡状态。由于近代社会迅速的变化以及作家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局限,进步作家的进步性往往表现不彻底,并有前后期的不同;传统派作家也不能避免时代潮流的影响,产生某些可取的作品。新旧派作家都有内容和形式矛盾的作品。新旧派有对立的一面,也有联系的一面,但在艺术上都缺乏彻底革新的自觉努力。[2]
三、近代文学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及课程教材
近代文学不仅是师范类院校及综合性院校中文系开设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些艺术、理工类院校应开设的选修课。近代文学由于处于古代与现代的过渡时期,常常因为“两不靠”而被忽略或误解。年轻一代人的态度往往是不屑一顾,认为学习近代文学没有任何作用,很多人都抵触甚至拒绝学习近代文学;而老一辈往往更注重先秦古典文学或唐宋文学。其实,近代文学作品在当代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近代文学所表现的很多开创性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3]
大专院校要重新评估近代文学的历史价值,改革和强化近代文学教学方法。第一,开设专业课程。中国近代文学史是大专院校相关专业中重要的课程之一;但相对于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等学科而言,近代文学是一门较为年轻的专业学科。应针对大专院校不同专业教学要求实际开设近代文学史课程,作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或选修课程。第二,开展相关讲座。利用学生社团及业余文学活动等,特邀文化名家开展相关专题讲座,有针对性提高大专院校学生对中国近代文学史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轮廓、线索、标志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掌握近代文学基本知识。第三,推荐经典读本。近代文学经典作品如《倾城之恋》《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狂人日记》等。第四,选择参考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文学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下册)》,均为教育部门推荐的专业教材。
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 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面向新世纪,配合中国文学史教学,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进选文学经典。全书共四卷,选目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诸文体,包括各种风格流派的代表作、部分曾在当年产生重要影响或引发争议的作品以及台港澳地区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这部教材为大专院校中国近现代文学教学提供了一套实用性强的作品选读本。
四、结语
近代文学可以说离我们很远,也可以说离我们很近。从学术史及大专院校教学的角度,近代文学史应该纳入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专院校应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不同的模式与方法推进近代文学史的教学与改革。中国近代文学凝聚了近代各位文学大家的毕生心血,我们应从精神上去理解近代文学史、用心去体会近代文学;不应该抱着排斥的心理,应该积极去学习去理解其中的含义以及它所包含的开创性精神、求知求变的精神和爱国爱民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任访秋.关于近代文学史的断限与分期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1-5.
[2]管林.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广东社会科学,1992(2):86-93.
[3]何宏玲.中国近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4(2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