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STEM教育的生物教学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期   作者:尧丹娟
[导读]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

        尧丹娟
        共青城市中学332020

        摘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给全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方向。育人质量提升的方法和路径有很多,其中,“五育融合”无疑是基础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路径之一。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生物学科教学中融合“五育教育”呢?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索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合“五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融合STEM教育;生物教学;效果分析
引言
        生物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应试科目,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技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认识与了解人类、动植物等的有效途径。生物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应试科目之一,在传统教学工作中也受到应试教育很大的影响,使得教育方法与理念较为古板,与现代教育理论有所背离,与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如何在创新观念下对高中生物课程进行有效性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1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枯燥死板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高中学校的生物课堂还未挣脱传统教学的窠臼,仍以“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为主流,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依旧稳固,对学生的重视程度较低,将教导与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对技能与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对于知识的学习与获取也多有自己的想法与主见,而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却牢牢禁锢住了学生的思想与看法,严重阻碍了他们个性化的发展与民主观念的认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工作的重要接受者,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是有独立思想的、正处于发展进程中的人,有着自己的发展需求与选择能力。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方式使得生物课堂枯燥而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情绪较低,知识的内化与吸收能力较差,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想要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开展有效性教学,首先就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1]。(二)课堂互动较少,学习情绪低落传统的师体教学方式将教师的地位抬得很高,学生的地位较低。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这种差距使师生关系较为疏远,没有很好地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教师站在讲台上进行知识的传授活动,学生在讲台下被动的聆听与接收,二者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的环境。这样的情况导致许多学生对于教师心怀畏惧,不敢对教师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多是模糊的认同,但真正获取与吸收的知识却并不多。且许多教师十分关注课堂纪律,认为教学中要安静听讲,不能议论纷纷,故而较少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而这样的做法导致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的机会减少,没有思维碰撞的机会,思维视野受到禁锢,在课堂上展现自我的机会微乎其微,无法展现自己的个性与能力,个性化发展与主观能能动性发展都受到较大的阻碍,使其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较为低落,没有学习热情。
2在STEM教育与传统信息技术融合的探索方式和途径
        (一)把STEM项目教育融入到跨学科教育教学当中跨学科整合是指在STEM教学中,不能过分关注学科边界,也不能只关注某一个具体学科,而要关注具体的实践问题。STEM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将整体教学工作落实到实处,通过STEM教育可以让广大教师对高中学生完成跨学科、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融入贯通。因此,需要广大教师运用STEM教育教学进行跨学科设计教育教学内容,从而让高中生通过在跨学科的课堂讲解中让高中生以研究者和主动者的角色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实现了教育教学学科知识的连接性,解决高中生学科综合实践的能力。

以《鸡蛋保护器》项目教学为例,这个教育项目教学是对高中生科学、技术、数学以及编程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教育讲解,使高中生利用此案例学会跨学科解决学科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单科知识解决问题,在这种跨学科教育教学的实施下,可以帮助高中生学会观察、测试、对比等能力,综合的解决学科知识,同时也改善了教育教学中广大教师和高中生的教学和学习质量。(二)通过STEM教育使广大教师有更直观的讲课思路STEM教育与信息技术在高中的融合,需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虽然技能目标是主要目标,但它隐藏在任务应用目标后面,任务目标可以促进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技能目标。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要结合教育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寻找信息资源,例如:广大教师可以以《飞鸟集》的编成为例,传统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这个编程时采用的方法是Scratch编程软件、建立数学坐标、克隆技术等方法来进行讲解。在STEM教育的融入中广大教师应注重研究STEM与以往传统的信息署有何不同,在哪个领域方面有新的突破,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综合理解并学会运用。
3STEM教育在校本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在进行STEM教学理念与校本课程相融合时,制定教学方案时同样也要借鉴理论知识与之前的实践经验,不同的学科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课程设计,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自主地进行合作,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整合多个学科知识深度剖析问题,从而将项目化思维帮助学生进行学科学习。基本的校本课程目前都结合STEM教育,课堂教学结构基本分为六步。1.发现问题,分析任务;2.思考设计:发散学生思维,思考与设计解决方案,筛选与改进;同时导入思维框架,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3.学生之间相互分享,展示学习与解决问题的方法;4.学生与教师之间实践探究,达到解决问题的标准;5.教师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6.学生反思总结,针对不足采取办法解决,总结经验教训。以上六步基本教学结构,主要以发现真实的问题为首要步骤,然后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提出问题与任务帮助学生分析。思考设计这一部分分为两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可以创造一个合作解决问题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同时在课堂期间要把握课堂的节奏,鼓励和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法,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设计,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启发激励,对方案进行筛选和改进,找出最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共享探索和显示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发生思想的碰撞。教师应告知学生提供的试行计划只是一种参考计划,学生团队之间的讨论或许可以总结解决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STEM教学模式中,实践探究、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对问题的探索与尝试,先个人思考,再小组间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尝试与探索,可以大大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在学生开始探索时,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小组开展探究与合作,但同时也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要停一停、缓一缓,让每个学生都做到真思考。此外,教师还要注重交流环节,利用好汇报、倾听、提问等环节,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得以碰撞。
结束语
        STEM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教师应当大胆创新,以学生为中心,教书育人、以德育人。总之,充分践行STEM理念下的校本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慧贞,吴存华.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J].新课程(下),2019(12):23.
[2]陈春干.基于iSTEM教育的PBL网络营销课程设计[J].现代职业教育,2019(36):268-269.
[3]蹇世琼,彭寿清,李祥.STEM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教师发展研究,2019,3(04):64-71.
[4]赵扬.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以“自制灭火器”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24):48-50.
[5]安奕,韦小满.整合的STEM教学实践[J].教育探索,2019(06):106-110.
[6]卢曦,潘良,王岩.STEM教育视角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活动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36):123-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