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期   作者:王侠
[导读] 现阶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情感和精神主旨。

        王侠
        亳州市丹华小学,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现阶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情感和精神主旨。学生进行阅读时,不仅能读懂表面文字的意思,更能深入理解文章精髓部分,增强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理解能力和情感抒发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增强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构建新颖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阅读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情感体验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深度发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群文阅读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效策略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可以说,所有的科目都是建立在学生能在课堂中与教师无障碍交流的前提下,这样才能够进行有效学习。所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社会在快速发展,教育部门对语文核心素养又增加了新的观点,当学生有基本阅读能力的时候,应对文章中所表达的内容与作者情感有足够的了解。促使学生通过语文阅读培养出更加高尚的情怀与情操。在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当中,语文教师更关心考试成绩,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缺乏重视,学生得不到全方位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追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以核心素养为前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并加以运用。
        1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都会接触到教材中的文字。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学生都会仔细听教师讲解,自己也会反复斟酌,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同样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法。在某一个句子中,偷偷换一个字,想要表达的方式都会发生改变。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表达能力,促使可以师生做到无障碍交流。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处于敏感时期,在学习语文这一学科时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部分传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更注意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得不到提升,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思想,同时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有效平台。
        2优化措施分析
        2.1引导学生熟读文本,激发其阅读兴趣
        许多语文阅读课在设计时缺乏先入为主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在惰性思维下只愿意倾听教师概括内容,而不愿意深入文本阅读,对于文章情感和内容主旨也缺乏个人见解。这样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难以在实践中调动学生熟读文本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有效的课程环节,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使学生在反复熟读过程中逐步融入文本内容,培养阅读兴趣。比如,教师教授六年级上册《穷人》这一课时,可以将这一课作为故事类文本的阅读范例。此类文章在叙事过程中有清晰的思路,能有效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在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形象有大体的情感认知之后,再带领学生利用多媒体,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逐步梳理事情脉络。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将文章分成不同的部分,并在每一段中提取关键词进行概括,从渔夫回家与妻子谈论生活贫苦的忧愁到谈及邻居去世,留下两个孩子,整个故事脉络都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这样学生能站在上帝视角透彻分析人物形象。在最后一段中,渔夫妻子将邻居留下的两个孩子收留,这一现状与他们穷人的身份形成了对比,在贫穷的环境中保持善良的秉性对学生的情感触动极为强烈。此时,教师便可以抓住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讨论,让每组学生对愚夫及其妻子的品质进行讨论,谈论个人感悟。

这样学生在个人融入到故事情感的基础上,在人物形象分析过程中增添了个人见解,在兴趣的基础上自主开展深度解析的过程,更能体现出学生阅读参与的积极性
        2.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展研究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育
        在基础阶段,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以指导为主,在保证学生思想大方向正确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小学阶段是习惯的成型期,教师不必过于苛求每节课中获得多少知识,与其注重短时间内的成效不如放眼未来,着眼于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心,好奇心才是小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自发地阅读,再加上教师的正确指导,久而久之就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将知识的积累运用到学习中就能事半功倍,慢慢地学生就会形成学习促进阅读,阅读有助学习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初步的价值观,养成语文素养,在阅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例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朗诵,然后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生活和同学们说一说,与课本中的小女孩的经历相比较一下,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学会感恩,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国家和社会。掌握到文章的主旨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写关于这篇文章的感受,从而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一连串的阅读指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3从精神主题出发,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效果
        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情感变化,真正实现学生精神层面的升华。开展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组讨论、个人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能推动学生将阅读体验融入到个人精神层面,丰富个人情感世界,完善道德价值观的认知,真正体现出阅读的德育教学价值。比如,教师教授《桥》这一课时,可以通过课文中的悬念,将学生置于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其中人物形象的感知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到文字阅读中,体现出余韵悠长的阅读效果。课文中描绘到,洪水冲走了老党员和他的儿子,老党员面对洪水不畏险情,以身作则的意识唤醒了懦弱的儿子,体现出父亲在危难关头的献身精神,最后老妇人祭奠他的丈夫和他的儿子这个结尾给学生带来较强的情感震撼,升华了整篇文章的精神层次。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精神共鸣点,增强学生分析人物光辉形象的准确性,并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身边的榜样党员,让学生在故事分享中进一步构建现实生活中的高尚品质,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实践和应用平台,体现以课文为依托,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的教学效果。
        结语
        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实践证明教师在掌握正确引导学生科学有效阅读的前提下,学生在阅读中增强文字理解、文字表达、口语交际,能不断提升逻辑思维和巩固拓展语文知识,对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颇大。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兼顾语文核心素养和非核心素养的培养,毕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能够完全适合核心素养教育方式的,如果只强调核心素养却又完全忽视了非核心素养,也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既要保证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保证学生在老师潜移默化的教育下不断深化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如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探究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20(18):55—56.
        [2]何建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拓展性的阅读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和探索[J].学周刊,2018(9):113—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