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昌友
贵州省黔南州独山第二中学558200
摘要:学困生是一个班级的组成部分之一,要使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提高和整体的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学困生的问题不可忽视。教师需要结合现代化教学模式,探索学困生成因以及解决对策,有效地帮助学困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能够的到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赏识教育;学困生;成因;对策
引言
学生自身的个体性差异造就了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性格、爱好、学习能力和及心理素质等。因此,每个班级或多或少的都会拥有学困生,正所谓“人无完人”。作为学生走向智慧大门道路上的明灯,教师必须正视眼前的“困难”,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方式如赏识教育,去帮助学困生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使得学困生能够重拾信心,对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有所彻悟,为其美好的未来而奋斗。本文以政治教育为例,从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出发对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教育转化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赏识教育的内容及意义
赏识教育是通过赏识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成就来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及方向。而不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语言或者实质性的事物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的一种简单的激励教育。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其与其他教育不同之处在于,赏识教育允许并承认“人无完人”道理的存在,学生因个体性差异拥有高低不等的学习能力,同样的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成绩以及不同的成功和失败。赏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其对于学生具有无限的热爱和包容。“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因此,赏识教育对于思想品德教师来说是有利的教学“工具”。
理解赏识教育的实质,并将其合理运用,能够在保留和尊重学困生自身对于学习的想法和意见上,激发并保护学困生的内在潜力。这样能够让学困生明确自身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困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及重要性,促使学困生努力学习,改变现状[1]。
二、政治学困生成因分析
1.教师方面的原因
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初级中学思想品德与政治教师不得不执行“一边倒”的教学政策。
现代化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讲究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政治教师必须将传统教学观念和手段转变为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进的、创新型的观念和手段,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的培养,为德育教育打好基础。
思想品德与政治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所以在学困生的问题上,政治教师不可轻视。
2.学生方面的原因
首先,学困生对政治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认识。其次,学困生极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自觉性。并且大多数学困生都是自以为是的代表,总以为学会如何写“一、二和三”,就会写“四、五、六……”。对待政治学习从根本上就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最后,就是学困生自身学习品质问题。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对于政治学习极度缺乏兴趣,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只想着逃避,没有想过也不能勇敢面对。
3.家庭方面的原因
学困生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家庭因素影响的。以90后学生家庭环境为例,大部分90后的父母辈都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接受过文化知识的熏陶。因此,从父母辈就形成了一种学习不重要的思想。上学就是因为现在的年龄到了社会上什么都干不了,所以选择在学校“虚度年华”。还有一部分父母上过学,但是顶多具有初中文凭。对于孩子没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其学过的知识也随着时间慢慢冲淡了记忆,在学生的学习上也帮不上忙,最终也就自行放弃,给孩子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思想。所以,家庭方面从根本上就没有传授给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这样给教师开展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三、赏识教育的具体应用
1.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大多数学困生都对教师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尤其是自身不喜欢的、厌倦的学科。赏识教育开展的充要条件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已经架起了坚固的桥梁。首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有课堂互动和学生发言。教师应当尊重学困生的个体性差异和创造性思想,从学困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走近学生,从课堂教学逐渐深入到其生活当中,帮助学困生从思想上开始改变。倾听他们的烦恼,帮助其排忧解难,拉近师生关系,为后续的政治思想教学作铺垫[2]。
2.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板”,帮助学困生重拾信心
学困生的学习生活中一定是极度缺乏鼓励和支持的。没有理解,没有支持,没有鼓励,学困生就缺少了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善于去发现学困生身上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困生制造表现自己优点的机会,并在取得不错的成效后,给予表扬和赞美,促使学困生能够重拾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点拨的教学方式,在保护学困生自尊的情况下,对其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进步速度。
总结:
教师在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力度。对于不同的学困生进行不同的方式进行鼓励和批评。一定要结合实际,根据学困生取得的优秀成绩进行客观的、全面的、具有夸赞性的评价,帮助学困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学习,从而让其得到有效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王进民.学困生转化与赏识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000(008):96-96.
[2]韩振龙.浅谈如何运用赏识教育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J].科教文汇,2009,000(02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