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与生活接轨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黄庆
[导读] 生活是数学知识生成的载体,更是拓展数学教学路径的依托。
        黄庆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第一小学校 黑龙江省大庆市163711
        摘要:生活是数学知识生成的载体,更是拓展数学教学路径的依托。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既可以有效弥补学生思维、认知、理解等方面的不足,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设互通桥梁,为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深入感知数学魅力而提供助力;又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使诸多抽象、深奥、复杂的数学问题、数学内容得以直观化、具体化呈现,使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更为充分、高效。而且,实现小学数学与生活接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丰富体验、积累经验的机会,将小学数学教与学活动的开展引入更为宽泛、多元、丰富、鲜活的领域,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数学而注入新鲜血液。因此,为了促使小学数学教学向着多元化、深层次、高质量发展,切实凸显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作用。教师应积极探寻数学与生活接轨的路径、策略、方法、手段,通过数学与生活的接轨与融合、衔接与互通,使数学教学显得更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达到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认知、提升教学效能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生活;接轨
        全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曾多次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不断拓宽其路径与手段,实现与生活的接轨,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使人人都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其从不同站位,充分诠释了生活与数学接轨的必要性与现实性。同时,随着生活与数学接轨的更加深入、更为充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实效性也会切实增强,更利于对学生发展需要的满足与综合素养的塑造。尤其在一些生活场景、实物、道具、资源、素材等刺激与引领下,很多比较复杂、深奥、难懂、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规律、问题都会得到充分化解,有效解答,为学生数学兴趣激发、认知潜能开掘、理解能力增强、逻辑思维强化提供保证。因此,教师应以寻求数学与生活接轨为切入点与突破口,来构建小学数学教学生态,落实课堂教学设计,切实优化数学教学活动,彻底摆脱传统思想观念与单一教学模式的束缚与禁锢,以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数学认知自信,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与生活接轨中推动学生认知发展。
        一、实现教学情境与生活接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将学生已有的生活认识、生活经验与数学问题解决,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活动开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真实、直观、具体的教学情境,获得思维的激活与认知的发展。而且,在教学情境与生活接轨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获得近距离感知、了解、体验生活的机会,实现数学知识源自生活,生活处处蕴含数学的目标。因此,教师应积极探寻数学教学情境与生活的接轨,就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有联系的素材、道具等引入课堂,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感染与驱使、影响与带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与理解,使学生在切实积累、充分丰富生活经验的过程中更好学习数学,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开展《分桃子》教学中,教师可以即时创设情境:由每个学生拿出9颗桃子放入盘中,然后设问:如果每个盘子放同样多的桃子,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此时,学生便自主开展操作与尝试,在计算与探究中得出结论:(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待到学生分完后,继续组织学生深入分析,在对比后得出:按照上面的分法,可能会出现两类情况,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对此,教师开展适时引导与点拨,并和学生在一起回顾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就是以前学习的整除;而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即为有余数的除法。通过情境创设,使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近距离的数学感知中获取新知识,培养新能力。


        二、寻求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开掘学生数学认知潜能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更是数学得以更好发展的基础。而强化对学生生活捕捉、观察、感知意识的培养,则可以使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接轨更为深入、充分,更利于对学生认知潜能的开掘。而且,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将生活认识抽象为数学思想的过程,也是其创造力、理解力、认知力提升与发展的最好途径。因此,教师应加强对诸多生活素材、资源、模型、道具等的开发与借用,使其充分渗透、融合、迁移至数学教与学领域,将同一数学知识用最为多元、丰富、鲜活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学生的思想与认知产生强烈冲击,以实现对学生认知潜能的开掘与认知需要的满足。例如,在完成“两位数乘法”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入生活案例:周末,某小学师生受邀去公园春游,现有老师28人,学生150人。而公园的售票规则是:成人30元/人,学生15元/人,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对此,教师便组织学生自行思考、分析后构建购票方案:(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让学生通过对三种购票方案的对比,找到最为合理的购票途径,实现对学生数学潜能的开掘。
        三、确保数学问题与生活接轨,塑造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生活是学生成长、发展、认知的摇篮,更是学生丰富体验、积累经验的载体。而对于正处于认知起步阶段的小学学生而言,其数学知识的获取、数学认识的形成,应该是在与生活对话、与同伴交流、与师生分享中实现的。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学数学、更好用数学,教师应加强对生活问题的引入,生活工具的借助,让学生在生活与数学接轨中获得综合素养的塑造。而且,面对不同数学问题刺激,学生自会根据自己的思维与理解来构建解决方案、探寻解决途径、获得解决措施,在数学与生活的接轨中拓宽学生认知路径,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完成“课堂超市”环节教学后,教师可即时引入生活问题:已知文具店的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请问: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请大家尝试构建不同方案来解答。此时,部分学生均选择可常规解决思路:95×6+50×4。随后,再由教师给予鼓励与引导,让学生构建新的加大方案:(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既拓宽了学生认知,又强化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与塑造。
        四、结论
        总之,实现数学与生活接轨、融合、关联,可以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数学,深入理解数学,充分感知数学提供铺垫与助力,既拓宽了小学数学教学路径,又激活了学生的认知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兴趣,更贴近学生认知特性,符合课改发展需要。而要实现生活与数学的顺利接轨、紧密衔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具备最基本的生活意识、生活思想、生活观念,善于去发现、积极去探索生活的细节、美感,深入去体味生活的韵味、魅力,充分去了解生活的本真、特色。通过对各类生活场景的构建,生活素材的借助,生活资源的开掘,生活实物的引入,来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使数学课堂更具生命力、感染力、吸引力,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促进数学教学发展,塑造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在生活的引领与驱使下,更好学习数学,更好应用数学,更好提升自我,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凤英.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与生活接轨[J].中华少年,2019(33):105+108.
        [2]林铭锋.小学数学与生活接轨的教学方法试论[J].考试周刊,2019(20):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