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课堂实效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蔡雅雅
[导读] 为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提升课堂的教学实效,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蔡雅雅
        福建省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  362700
        【摘  要】为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提升课堂的教学实效,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课前的观察思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性;通过课中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通过课后的练习巩固,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观察思考 情境创设 练习巩固
        
        在很多孩子的印象中,数学课就是枯燥的计算和乏味的练习,不像语文课有给人陶冶情操的动人故事,不像音乐课有使人身心愉悦的动听歌声,不像美术课有让人赏心悦目的美丽图画。那么,如何使数学课也趣味横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呢?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观,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通过生活体验,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捕捉各种信息,产生疑问,分析信息并引出各种设想,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为此,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通过课前观察思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性,提升课堂实效
        认知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其实,当今社会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多种多样,学生之所以缺乏感性体验,只不过是许多学生不上心无所谓,没有认真观察和分析所导致。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当下正在大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我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增加了课前体验活动。比如,在进行“认识钟表”教学时,事先通过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长引导下进行预习,通过家校合作,使学生了解时间在日常中的存在,明白我们的生活处处与时间有关系,与钟表有关系,使学生知道认识钟表和了解钟表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课前观察思考和体验,不仅让孩子接触到钟表,也让孩子明白了时间的珍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动手实践,去感知、领悟知识,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能持续集中,就能够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通过课中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提升课堂实效
        杨振宁博士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达成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努力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产生一种悬念,使学生萌生向往和探索的强烈愿望。比如,教学“时分的认识”的时候,师:谁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学生们争着回答)师:上次兔子输了,不服气,今天又要比赛,请你们当好裁判。

(多媒体动画演示,龟兔沿圆周同时从同一点(零点)出发赛跑,圆周上等距离分布着12棵树)演示结果:兔跑一圈,龟跑一格。全体学生:这次兔子不敢睡觉,贏了!(一片欢呼声)师:数一数,兔跑了几格?龟跑了几格?生:兔子跑了一圈12格,龟只跑了一格。师:仔细观察,生活中有什么事物与之相似?生:钟表。师:观察你们的钟表面,都有什么呀?学生在声、色、动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的进人了学习状态,教师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好奇爱动,对故事、动画、色泽感兴趣的特点,巧妙地把童话故事与钟表联系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将教材中既定的数学观点转化为问题,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同时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这样做能使数学学习更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心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课堂实效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无法及时对学过的知识和相关数学情景进行巩固,而练习巩固恰恰是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有意安排学生去体验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数学情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在学习“凑十法”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反思,去巩固“从加法的凑十到减法的破十”,孩子在练习中学到了新知识,而且由于凑十与破十刚好是相对的,让孩子因对此感兴趣而记住新知识,同时也不忘记前面学过的知识。再如,在教完“混合运算”这一课后,我引用了下面一首儿歌:“加减乘除是一家,我们学习要用它;加和减是弟弟,乘和除是哥哥;两个弟弟一样大,两个哥哥一样大,哪个在前先算谁。哥哥走在前,弟弟走在后,先算乘和除,后算加和减。妈妈的怀抱是括号,括号里是谁先算谁。”这首歌生动形象,对学生因较长时间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而的形成思维定势起到了一定的纠正作用。可见,经过课后练习巩固,结合转化与应用,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盎然,讨论热烈,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重点,这种练习巩固、反思再体验的环节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感悟认知和体验思考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构建新知识,比生搬硬套地传授知识要好得多,就像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科学的目的是发问,他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将逐渐学会用数学思维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生活,用数学意识的头脑去思考和分析周围的事物,使学生养成仔细读题、审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能力。同时,让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不断强化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韩召谱. 成为学习的主人[J] . 素质教育, 2013, (4).
[2]庄嘉慧. 让教学更有效——基于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研究[J]. 下一代, 2020, 000(004):P.1-1.
[3]任怡, 王丽伟. 基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教学设计[J]. 中国轻工教育, 2013, 000(004):89-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