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王芳
[导读]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不能依靠自己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且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有限,无法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
        王芳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小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31
        摘要: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不能依靠自己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且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有限,无法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学内容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所处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难度教学活动,且教学计划和目标必须具有导向性,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构建知识结构
        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梳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教材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进行有效教学[1],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变化和突发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自己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使用故事的方式导入,如:森林中的小动物们正在进行军训,教官要对36名小动物进行队列排练,要求每排的人数一样多,可以怎样排列队伍呢?让学生与同桌进行交流并列出算式。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与学生进行讨论,并纠正学生的思维误区。接着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将学生举出的算式列在黑板上,并对算式中的因数进行简单的讲解,以3×12=36为例,在这个乘法算式中3和12都是因数,36是积,在数学上就说3是36的因数,倒过来36是4的倍数,引出今天的新课“因数和倍数”将主题板书。教师提出问题在3×12=36这个算式中12与其他两个数字是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补充思维导图,用数字代替数学公式,将因数的含义和倍数的含义与主题相连。同样在教授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因数的特征、找倍数的方法、倍数的特征时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算式中包含的数学概念,并将教学内容进行板书,构建完整的思维导图。在课后总结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联想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以大量的练习和教师的讲解为主,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长久的练习会导致学生逐渐对学习产生反感。

要解决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就要注重创新教学方式[2],使用具有有效性、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散发思维。
        例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时,首先,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在图片中的学生们都在做什么体育活动?预测学生回答为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踢足球。教师:为了知道同学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老师专门进行了调查。展示调查结果,让学生使用之前所学的条形统计图根据多媒体中展示的数据绘出统计图,同时教师提出不同程度问题,如“从统计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之前我们所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能够清楚的看到各种数量的多少,那么喜欢篮球运动项目的学生人数占所有学生总人数的比例是多少?”。先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数据先算出各运动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然后引出今天的内容“扇形统计图”接着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对比图,并让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之间的不同之处,并依次提出不同程度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如“1.扇形统计图中的整个圆表示什么?圆中不同大小的扇形表示什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够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沟通,掌握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最后,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依次提出不同难度的引导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散发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还不能理解抽象的问题和数学概念,所以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时要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为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转换能力。
        例如:在“圆”的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圆。教师:“同学们能说说,在生活中的圆有哪些吗?”学生:“太阳、月亮”。然后老师让学生尝试使用工具画圆,老师根据学生画的圆进行引导“全班同学能画同样大小的圆吗?”让学生与同桌或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之后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半径、直径和圆心,最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使用贴近生活的物品举例,让学生增加熟悉感,激发学生课堂兴趣。通过将提问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圆的意义,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散发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要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立文.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试题与研究, 2020(13).
[2]刘国昌.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中), 2020, 000(006):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