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互联网+河湖治理”新模式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吴娇
[导读] 河湖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河湖治理”的新模式针对当前河湖治理存在的居民意识不高、相关部门职责不明晰等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
        吴娇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310016
        摘要:河湖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河湖治理”的新模式针对当前河湖治理存在的居民意识不高、相关部门职责不明晰等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在调动居民积极性的同时,形成社会共同爱水、节水、护水的氛围,亦可打破省、镇、村之间存在的信息壁垒,提升河(湖)长的工作效率,形成信息化多维河湖治理体系。同时响应水利部推进智慧水利的建设要求,强化数字赋能,以互联网搭建河湖治理平台,以高新技术打通江河水系的管理脉络。
关键词:互联网+;河湖治理;河(湖)长制

一.“互联网+河湖治理”新模式背景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而河湖治理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3年,浙江省长兴县在全国率先实行河长制。2017年的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发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号令。随着水利治理走向信息化、智能化,作为水利部智慧水利先行先试5个试点省之一的浙江省,以信息化解决水利痛点、难点问题,同时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给河湖治理、水利信息化提供了新思路。互联网具有高效、便捷、共享、互通的特点,有关部门可借助互联网迅速搭建起信息共享平台,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撑可更高效地调动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因此“互联网+河湖治理”的新模式有助于河湖治理的信息化、高效化,契合智慧水利管理发展趋势,坚持数字赋能,争创水利现代化先行省。
二.现阶段河湖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居民意识有待加强
        河道治理的关键问题在于河岸环保。河湖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程度大的工作,仅靠河(湖)长和各有关部门的力量较为有限,这就要求走群众路线,发动更广大居民共同参与,而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前提是他们对美丽河湖建设的热情。[1]根据问卷调查显示30%的被访者表示若看到水体污染问题会去向河(湖)长或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认为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并及时解决,65%的被访者表示如果看到此类问题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见现有的河湖治理模式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淡薄,尚未形成居民、水利环保部门联动的河湖治理体系。
        (二)职责落实不到位,责任边界有待明确
        河湖治理的管理区域划分与行政区的划分有重叠流域,但河流一般流经多个省市,若上流治理不当会造成污染向下转移,下流河流治理棘手的问题[2]。现有的河湖治理模式各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责任边界,对河湖治理按照区域而非流域划分,各省市、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存在阻碍,无法整体掌握、共享河湖的实时状态,在遇到河流问题时各部门之间容易推诿扯皮,造成河湖治理问题搁置。
        (三)创新联动不到位,设备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河湖治理方式停留在河(湖)长实地巡查、观察河湖的相关情况的阶段。然而,依靠河(湖)长个人进行河道管理、监测是远远不够的。首先,面对地势险峻的河道,河(湖)长难以观察到河流的真实情况。其次,河(湖)长的巡河时间有限,不能对河道进行实时管理、监测,若出现突发紧急事件,难以及时处理。再者,河(湖)长日常监测水质的设备较为简易,较难系统分析河道的水质状况,且水环境监测站点数量较少,难以形成河(湖)长与环境监测机构的科学联动。
三.“互联网+河湖治理”模式的优势
        (一)拓宽宣传教育载体,打造“互联网+”治理模式
        依靠互联网群众基数大的特点,采用“互联网+河湖治理”的新宣传模式,打造“社区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巡河志愿者+在线网络水环境教育课程+投诉信箱”为一体的多维宣传治理方式[3],通过创新、拓宽宣传教育载体,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河(湖)长可将每日巡河情况发布在社区微信群,以“河(湖)长+社区”的方式,形成河道治理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带动居民关心周围水域问题。以微信公众号为媒介,不仅可以提升河(湖)长的专业知识水平,亦可作为民众的重要科普平台。

巡河志愿者则是鼓励居民加入民间河(湖)长的队伍中去,体会河(湖)长工作的不易。通过培训志愿者,以一带多,组成帮助基层河长掌握河(湖)长制APP和无人机等新技术的使用的志愿服务队,扩大“互联网+河湖治理”模式的参与者与受益者。以钉钉为在线水环境教育课程平台,邀请地方河(湖)长、巡河志愿者代表以及水利行业相关专家以课程方式讲解河湖治理问题。投诉信箱则为居民监督河道治理提供有效通道,发挥居民的监督权,同时让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及时反馈河湖治理的问题和需求,让社会监督也成为河湖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以“互联网+河湖治理”的新宣传教育模式打破传统在社区张贴海报、举办讲座的方式,不仅让居民更有参与感,亦可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同时将传统的河(湖)长单打独斗的河湖治理模式转换为居民、媒体、部门多元协同共治的新模式,形成良好的社会治水氛围。
        (二)打破信息共享壁垒,建设“互联网+”层级管理
        依靠互联网数据共享迅速的特点,打造“互联网+河湖治理”的管理模式。水体是具有流动性的生命体,河湖治理要打破地理环境的限制,这要求不仅要联系左右岸,更要统筹上下游[4],实现各村、镇、市、省,多层级协同联动。“互联网+河湖治理”的管理模式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背后支持技术,打造立体的信息共享新模式,不以行政区域作为划分河湖治理区域的标准,而是将河流作为管理单位,各流域共同操作,齐抓污染问题,在各个流域杜绝污染源头。在河湖治理时要充分利用河(湖)长制APP,各层级河(湖)长共享河湖治理信息,建立“一河一策”、“一河一档”的运行体系,针对每条河流,精准发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流域涉及到的省市联动,将责任落实到细处、实处,形成责任全覆盖的监督问责体系。运用“互联网+河湖治理”的模式可以极大提高河湖治理的效率,摆脱繁杂的数据,由更加高效、准确的互联网计算取代人工演算,记录的数据既能长期保存、调用,又能实现无纸化办公。“互联网+河湖治理”的模式可及时将设备监测到的数据发送给河(湖)长,方便及时处理,真正做到早预防、早关注、早处理,同时可将月度、年度的治理情况,以直观的图表方式向同级其他河(湖)长或上级分享、汇报。
        (三)创新河湖治理监测技术,提升 “互联网+”信息化
        依靠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作为支撑,可让无人机、管道机器人、遥感技术、卫星航片等高新技术在河湖治理中发挥最大优势,形成对水环境、水资源的动态监测。通过建立监测点、摄像头的新形式,结合物联网技术,强化河湖治理的智慧化应用,形成河流整体性流域信息化系统,实现各地区、各时间段、多类别地貌全覆盖,在提高巡河效率的同时缓解河(湖)长的工作压力。通过互联网联动河湖监测点,更新水环境监测技术,运用微生物传感器、酶传感器等技术与河长制APP互通[5],将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河(湖)长,因“水”制宜,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6]。
        河湖治理直接影响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更是完善水利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互联网+河湖治理”的新模式缓解河(湖)长的治水压力,提高治水效率,实现多方位联动,形成立体多维的治理新模式,营造全社会协同治水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侯玉春,王赛.水环境治理中河长制的作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0(11):20-21.
[2]王冠军,郎劢贤,刘卓.强化河湖长制 推进河湖治理保护[J].水利发展研究,2021,21(01):23-25.
[3]颜海娜.技术嵌入协同治理的执行边界——以S市“互联网+治水”为例[J].探索,2019(04):144-155.
[4]张政. 浙江探索实行河长制调查[N]. 光明日报,2018-02-02(007).
[5]刘小丽.水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技术研究[J].节能,2020,39(11):87-88.
[6]林平,秦根泉,林明,田慧. 新时期河湖水生态工程治理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C]. 河海大学、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20(第八届)中国水生态大会论文集.河海大学、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北京沃特咨询有限公司,2020:15-23.
        本论文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20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沁源中心”——基于乡村振兴的河湖观察平台(课题编号:s2020114811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娇(1999-),女,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技术2018级本科生,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团委副书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