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明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23
摘要:班级的后进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在常规性的管理过程中由于模式的单一、内容的单调、措施的枯燥,很容易导致组织后进学生安于现状的惰性滋生,针对这一现象,考虑借鉴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鲶鱼”效应,有效激发内在活力,改变后进学生的拖沓、懒惰作风。
关键词:后进生;“鲶鱼效应”
一 什么是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是指鲶鱼在搅动沙丁鱼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沙丁鱼的求生能力。鲶鱼效应中,存在着三个变量,强壮的,合适的鲶鱼,懒惰的沙丁鱼,还有鱼舱。在班级管理中采取一些手段或措施,刺激一批后进生作为鲶鱼活跃起来投入到班级中积极参与,从而促进其他处于相同境况的沙丁鱼在班级中向好的方向转变,就是鲶鱼效应。鲶鱼效应是一个导向正向结果的措施。
二 班级后进生的表现
班级的后进学生是指在学习成绩、品行中某方面或两个方面都落后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后进生的出现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在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中不能够及时适应大学的生活,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导致自己的荣誉感和道德评价下降。在高职院校中,后进生一般都不是单独出现的,总是集中在某个或者某几个宿舍中,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后进生,他们一般都有以下特点:思想品德水平并不低,心理不健康,自以为是,缺乏学习动机;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不佳,经常逃课,不少都有网瘾等表征;但一些后进生的思想较为活跃,头脑灵活,反应灵敏,具有较大潜能,有些后进生甚至有某些方面的特长、才能。这些后进生就是后进生中的“鲶鱼”,把他们激励起来,可以带动整个后进生的进步,进而推动班级的进步。
三 怎样找到后进生中的“鲶鱼”
首先,要深入了解后进生,通过宿舍同学,班级干部,直接就谈去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特点,了解他们的优点。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对班级学生综合掌握,熟悉学生的特征和背景,在与后进学生的谈话交流中,根据自身印象和多元主体的评价判断,找到那些合适的“鲶鱼”。要明确“鲶鱼”的准入标准,将班级后进生中具有突出特点、积极影响的学生筛选出来。其次,要在活动上进行考量。有些后进学生的统筹能力很强,善于对一项工作进行分解,把任务安排给合适的人;也有的后进学生有很强的号召能力。在活动中,辅导员要敢于任用这些有特点的后进生有特点,有思维的后进生,可以安排他们担任班委岗位树立他们的责任心,进行着力培养,不断放大他们的“鲶鱼”特性 。
四.利用“鲶鱼效应”推进后进生的转化
1.应用好“鲶鱼”型的后进生,应用鲶鱼效应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应用好鲶鱼型的人才。因此,在后进生的转化中,如何对后进生中的鲶鱼型学生进行有效的利用和管理是辅导员必须探讨的问题。
班级管理者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来管理鲶鱼型学生,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已有的管理方式可能已经过时。因此,想要应用鲶鱼效应,对班级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班级管理者掌握正常的管理方式,而且还要求他们在自身素质和修养方面有独到之处,这样才能够让鲶鱼型后进生对管理者服气,才能够后进生的转化得以实现。对后进生的管理在强调科学化的同时,应该更加人性化,以保证实现后进生的转变。同时也要注意,鲶鱼效应中,鲶鱼和沙丁鱼是对立的两种鱼,在班级应用鲶鱼效应时,不能让鲶鱼型的学生和沙丁鱼型的形成尖锐的对立,减少内耗。
2.对于“沙丁鱼”型后进生的管理。
当一个一个学生被公认为后进生时,常常意味着该生在学习上呈现出惰性,道德评价比班级的平均价水平要低,荣誉感降低,旷课挂科成为常态,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正向导向的作用。在一群后进生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后进生,促进共同进步。首先要在后进生中培养出“鲶鱼”型的学生,利用榜样的力量,推进后进生的前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先进会带动整个群体的进步。其次要将外因转化为内因。在事物的发展中,存在着内因与外因,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对于后进生而言,别人对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对改变自身境况的渴求是真正促进他们改变的内因,因此,对沙丁鱼型后进生的引导必须将学生内在改变作为根本出发点,要培养持续改善的内生动力,确保“鲶鱼”型后进生的外在刺激真正成为“沙丁鱼”型后进生学生改造自我的外在动力。要依据他们的特点创设班级的文化氛围,设定合理目标任务,让这些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不要提出一些过高的硬性指标或者量化目标,造成这些学生跳起来也抓不到,形成二次打击。
3.对于班级的管理
在“鲶鱼效应”中,鲶鱼和沙丁鱼是在鱼舱中发挥作用的。班级管理中也是如此,如果将学生看作“鱼群”,则班级的班风,班级成员就是“鱼舱”,要做好班级后进生的转化,还要利用好班级组织。班级就像“鱼舱”一样,有众多学生和教师,从外界接受教育资源,产生成果。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文化的熏陶和输送。通过设置班训、开展各种活动,在整个班级中打造一种竞争氛围,为“鲶鱼”型后进生发挥效用提供辅助效用。
其次,“鲶鱼”的选择不可避免将后进学生分出了等次,我们的目的和方向虽然是积极的,但一旦过度就容易造成不平等,挑选“鲶鱼”的目的是适度刺激,所以从数量上要把握好,以免引起后进生团体的整体波动。要及时发现“沙丁鱼”型后进学生的进步和可取之处,避免完全的对立,引导学生进行结对帮扶,通过学生互动和相互扶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李国林,金坤荣.例谈“鲶鱼效应”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1):96-97.
[2]李家成.论班级建设中学生发展的实现——基于学习科学的视角[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作者简介:孙卫明(1976-06),男,汉族,籍贯:江苏省南京市,当前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