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问题海峡两岸合作路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毛建杰
[导读] 近年来,南海争端愈演愈烈,对两岸在南海合作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毛建杰
        长沙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 近年来,南海争端愈演愈烈,对两岸在南海合作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如何让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进行持续有效的合作引发了专家学者多角度思考。
   关键字:南海   海峡两岸  合作
        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必须要有层次性,应遵循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搭建两岸南海问题合作沟通与交流平台入手,以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部门对部门的方式,逐步增加沟通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并且以制度化的方式来推进沟通交流的开展,不断累积共识,从而逐步增加两岸互信,最终推动两岸南海合作持续有效开展。
        一、积累共识增加政治互信
        在海峡两岸之间,互信是影响两岸关系非常关键性的因素之一。增进两岸互信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南海合作议题能继续推进的重要保证。无论是政治互信还是民间了解,都是两岸协商合作的基础。2008年以来,两岸在反对“台独”和“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已近建立起了初步的互信,但是这些互信还是比较脆弱的,不足以让两岸合作朝着某些敏感性的议题延展,从长远来看也不足以支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的构建。由于两岸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大陆和台湾在很多问题上看法各异,对对方的动机和意图也存在很大疑虑,这些都会体现在两岸南海合作的过程之中。如果不继续增进和深化政治互信,海峡两岸南海合作就难以继续推进。
        两岸的官方互信需要不断的强化。2005年以来,国共高层领导借助博鳌论坛、APEC峰会、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场合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政治互信,两岸高层的互动为两岸关系发展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民进党领导人蔡英文上台后,不顾“九二共识”,消极对待南海问题,增加了两岸解决争端的难度,也危及台湾的海洋权益,实非明智之举。未来两岸南海合作的推进,需要两岸高层进一步接触,适时实现两岸领导人会晤,就推动两岸南海合作交换意见,做出安排。
         除了官方要增加政治互信以外,两岸民间更是应该通过加深了解和沟通来累积互信,为两岸南海合作打造一个有利的民意基础。虽然两岸开放已经34年,但从整体来看,两岸民众之间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部分民众在一些问题上不能设身处地的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反而容易受到某些势力的误导,甚至产生一些扭曲的认识,对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产生“是否会过度让利”、“是否会鼓励分裂”,或者“是否会出卖台湾”、“是否是统战阴谋”等疑虑。这就需要海峡两岸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扩大民间交流交往,让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逐渐意识到发展两岸南海合作的重要性,努力积累共识。共识是合作能否启动的前提,没有共识也就没有合作。在南海问题上,海峡两岸的一些民间组织或学术机构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考察调研等形式,就两岸南海合作议题邀请两岸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与探讨,积累共识,营造合作的舆论氛围。例如海峡两岸南海问题民间学术论坛自2002创立以来,举行了多次学术研讨会,扩大了两岸交往沟通的渠道,对推进两岸南海合作开展发挥这重要作用。目前,两岸学术界可就南海问题举办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在海峡论坛上、博鳌论坛、协商南海合作议题,并可鼓励两岸学者就南海问题互访交流,并组织赴南海岛礁实地考察。
        二、推动海峡两岸对口部门合作
        近年来两岸多个领域交流合作扩大,两岸各级行政机构、业务对口部门之间应该加强互动与交流。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的会面就标志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在建立直通联系机制和负责人互访等方面达成共识取得突破[1]。
        两岸一些职能部门,比如旅游、能源、行政执法、农渔业、海洋等可以开展本部门的南海合作。

我们可以渔业资源合作以及油气共同开发这两项为切入点进行合作,从而为其他项目上的合作提供实践经验。
        南海海域渔业合作就是解决南海争端的突破口[2]。首先渔业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调查评估的基础上,所以,两岸可以通过一些适当形式的合作来调查南海的渔业资源,比如,可由一方派遣调查船,另一方的专家参与的形式,共同对这些水域的渔业资源进行评估调查,摸清现状,从而为可持续开发这片水域的渔业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在科学调查评估基础之上,双方协商确定合理的南海渔业作业期、作业海域、渔船数量、渔获总量和捕捞配额、强度等,以便养护开发区域内的渔业资源。与此同时,在双方所控制入驻的一些岛屿可以建立渔业基地,相互开放资源,比如,在太平岛、东沙岛以及新设立的三沙市,这些岛屿的渔业设施可以为远航捕鱼作业的两岸渔民提供支持救助。两岸可考虑在争议海域联合轮流护渔,逐步建立渔民联合援助中心,一旦受到非法侵扰,立即报告中心,其应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研判,确定发生事件的海域,区分抓扣的合法性问题,如果抓扣事件发生在我国传统疆域线以内,则应立刻通知附近的执法船(包括海监、海事、海警、海军)进行解救,同时通知外事部门进行交涉处理[3]。
        两岸在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拥有着良好的基础。早在 1996 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就签署了关于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的协议,迈出了两岸合作开发海洋资源的第一步。2002 年,双方将该协议改为石油合同,并合作钻探了两口探井。此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台湾企业展开了广泛合作,并且在油气资源开发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17年,中国海油、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道达尔勘探与生产有限公司三方签署合同,将共同在南海北部的台阳区块进行勘探开发。这意味着两岸企业间的南海经济合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未来两岸可以考虑成立两岸南海油气勘探开发联合公司,争取双方能够签署相关协议和进入实质性运作,尽快迈出实质性步伐,拓展合作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两岸可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金、技术及人力上的优势,取长补短,通过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南海问题的合作。
        三、构建推动海峡两岸南海合作协调机制
        在合作的内涵中,机制的构建也是相当的重要的。因为随着行为体之间频繁往复的交往,行为体之间关于合作目标的相关信息得以交换,这样有助于深化行为体间的对话,增强行为体的透明度,从而有助于推动行为体合作形式及其规范制度的形成,由于目前海峡两岸互信的基础很弱,在两岸互信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相关的协议等机制手段加以规范。
        南海问题与两岸关系都是复杂的,两岸合作事项的开展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而台湾是个选举社会,岛内政党更替更需要在合作事项有必要的约束,这也是两岸在相关领域提升互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合作持续有效进行。所以长远来看,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合作模式才是合作能够长期发展的保证。具体来说,可以首首先将“南海合作”纳入海协会与海基会两会常态工作议程,并在两会协商的基础上,两岸可以商签类似ECFA的“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协议使双方都感受到善意与诚意,表达了两岸寻求合作的诉求与意愿。同时,也可以约束一方内部政局的演变而产生的对互信的冲击和接受,从而保证合作有效开展。具体协议内容可以涉及海洋环境保护及科学研究、南海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南海海上救搜救、南海油气资源勘探与合作等等。两岸可以通过建立机制保障,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的形式推动各项合作项目的开展。例如2014年3月发生的马航事件,两岸在没有特别协调下,在南海海域第一次共同展开了海上搜救的行动,显示了两岸在海上搜救领域合作的默契,同时也凸显了海峡两岸在海上救助合作的巨大空间,可以考虑建立两岸海上救难救险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联合日报.葛凤章“进”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http://shszx.eastday.com/node2/node4810/node4851/gatq/u1ai66876.html
[2] Wang K H.Bridge Over the Troubled Waters:Fisheries Cooperation As a Resolution to the South China Sea Conflict.The Pacific Review, 2001,(4):542.
[3] 褚晓琳.以渔业为契机推动两岸海洋事务广泛合作.见:两岸海洋合作前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市台湾研究会,2013,(6):105-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